朋友圈看到一个教师朋友转发了一篇文章,大致内容是50岁以后的教师不太适合当班主任,并列举了很多原因,其中第一条就是因为代沟的存在。我们姑且不论作者的观点是否合理,当然我不敢苟同。但是作者说的代沟,确实是老师和家长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代沟广义上是指年轻一代与老一代在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方面存在的心理距离或心理隔阂。由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在所著《代沟》中提出。狭义指父母子女之间的心理差距或心理隔阂。代沟主要存在于一般成人与年轻人两代人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差异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以上是百度百科的解释,我们换成人话好好探讨一下。
第一次感觉到代沟是在前几年还没结婚的时候。我一直认为自己经常跟孩子们在一起,而且也算是网络达人,怎么着也不会这么快和孩子们产生代沟。直到有一天在课堂上,孩子们跟我说起当时B站上病毒式传播的一段视频,坤坤的“鸡你太美”。一时间“练习时长两年半”等热梗火爆网络。
但是,我一脸茫然,完全不知道他们在笑什么。直到一个刚入职的年轻老师打开手机给我看了一段鬼畜视频,我也笑得前仰后合。
其实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十年前刚开始讲课,讲到宋元历史的时候,我总会引用金庸老先生的射雕三部曲或者《天龙八部》等经典作品的桥段。那时候超过一半的学生是看过或者听过的。但是这几年再次讲到的时候,回应我的却寥寥无几。慢慢地,我也就换成了其他例子。
有了孩子之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虽然儿子才6岁,自我意识尚未完全形成。但是有时候他的喜好,我已经有点跟不上了。虽然我尽可能站在他的角度上看问题,但分歧和矛盾总还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现在大数据大行其道,系统会根据我们的年龄、地域、性别、职业、喜好等多方面的信息,不断调整算法,推送我们喜欢的内容,取悦我们。我今年36岁,还是个中学历史教师,系统基本上不会给我推送什么流量偶像,或者年轻人的网络热梗,而是推送各种纪录片、知识科普、国内外大事等等。
我曾一度固执地认为代沟是可以靠努力弥合的,但是现在已经放弃这样愚蠢的想法了。为什么一定要弥合呢?代沟的存在一定是不好的吗?
其实人在每一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喜好和想法,即使是同年龄段,都会因为个体差异而千差万别,更何况是年龄差异较大的两代人呢?总是想着消灭代沟,本就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方向错了,最终的结果也难免是差强人意的。
所以现在,我不再想着弥合代沟,而是积极沟通交流,尝试着去欣赏不同年龄段的喜好。
学生说起自己喜欢的偶像,总是嘴角带笑。我会给他们讲我那时候的偶像,也会在下课后搜索了解他们的偶像。虽然我无法与他们彻底共情,但绝不会否定和诋毁那些偶像。我小的时候,上一辈也很不理解我们为什么喜欢周杰伦,我不想成为这样的前辈。
儿子喜欢养仓鼠,老婆就买了一个。他们担心回来被我说,我虽然不喜欢仓鼠,但我尊重儿子的喜欢。让他养一只喜欢的小动物,或许还能激发他的责任感,为什么阻止呢?
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也会不可避免地距离年轻越来越远。不过这没什么可焦虑的,只要多沟通,多理解,代沟也会很可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