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什么样的性格,什么样的心理素质,经年累月,多么难以改变。风华正茂时这样,两鬓微霜时还是这样。中间你一定试图去改变过,但时间证明,这一切几乎都是徒劳。你无法跟既有的基因作对,你更没办法对抗造物主事先自作主张的安排。
今天下午,我第二次到北站接老李。坐在驾驶室后仍然是心跳加速,腿微发颤。记得上次也是这样。其实何止上次,每次都是这样。学车时是这样,后来,每次摸车都这样。可以解释为我胆子小,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心理素质差,极差。
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不是广众,有几个人在场,我都会表现不自然。该说的话想不起来,说出的话常常不是自己所想的。
十几岁时,我把这些毛病定位是社交恐惧症,于是看了许多关于社交的,关于口才的书,但收效并不显著。
不知不觉,人已过中年,我还是这个样子,没有大的进步。变化还是有的,就是更健忘了,原来知道的东西又忘了许多,新的知识如同小雨落向厚尘的路面,曾经来过却不见踪迹。
就连每年一次的体检,我都会出现异常。在医院量血压总是不正常的高,但是在家里自己量却一切正常。
上网查过,发现跟我类似的人不在少数,说明紧张的路上我并不孤单。那么,有效克服与改善的方法是什么?多锻练,越这样越需要多加锻练。
事实证明,这个方法真的有用。拿我自己来说,作为老师,工作中需要经常开家长会。刚开始,我也是忐忑的,紧张的,但工作需要又必须面对,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家长会,如今我在家长会上不能说一点儿也不紧张,但能侃侃而谈,比较自然了。
但也仅限于家长会,你有思路,有想法,所以有话可说,但回到办公室,同事们说教学上的内容,能接上话,可一旦大家说教学以外的家长李短,吃穿住行,自己却又往往如龟兔赛跑中的乌龟,虽然偶尔赶上一回,却十有八九在追赶的路上。往往是别人这个话头结束了,我才回味出刚才该怎么说,怎么接。
所以,往往热闹是她们的,我只能做一个为她们鼓掌的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个超级好看的电视节目《奇葩说》,是一个不刻板的辩论节目。马冬,蔡康永,李诞,刘擎是第七季的导师。他们的机智,他们的幽默,他们的口才,我顶礼膜拜。辩手们来自各行各业,个个都身怀语言与思辩的绝技。将一个辩题正着说,反着说,剖开说,解析说,牵着你的思维如同在大海中颠簸,一会儿公说公有理,一会儿佩服婆说婆有理。啊!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治愈,滑稽,搞笑,神奇。对,他们就是这样的一群存在。
每次看着《奇葩说》,我都会想:如果,我也能够,该多好啊!他们都有大量的知识的储备,在表达时举一反三,用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我后悔年轻时兴趣太窄,读书太少,现在真的是老大徒伤悲。
不过,任何时候努力都不算晚,所以,我现在坚持每天读书,学习,虽然能留存在大脑中的微乎其微,但我不想放弃自己,希望自己有那么一天,在交流时成为一个有底气的人。虽然不能彻底改变自己的性格,但至少我尽力使自己变得更好一些。嗯,就算这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