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冲,大众所知的电影明星,提到她,就会想到电影《小花》,她就是小花,小花就是她。成名甚早的她,后来还贡献了多个电影角色,然而在人们印象中,哪个都不如小花知名度高。
本以为,陈冲就是个演员,看了这部她写的非虚构长篇作品,才知道她还是编剧,是导演。就这部作品的文字表现力来看,她已经超越了很多人。
书名定为《猫鱼》,很新鲜,让人过目难忘。
猫鱼是老上海话,是菜场出售的一种实该漏网的小鱼,用以喂猫。随着猫粮的出现,它就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然而,陈冲在这部书里的文字,我觉得是她从记忆中打捞出来的珍珠,每一篇都闪耀着优雅迷人的光泽。
她写祖辈与母亲的故事,写在平江路老房子的岁月,写《小花》摄制组大篷车的日子,写独自踏上异国留学之旅,写每一部电影不为人知的幕后,写生命中的爱与痛楚、挣扎……她的文字有着浓浓的文艺气质,这可能与她从小生长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所从事的工作都有直接关系。
比如,她写记忆,“好像早晨爱人离别后枕头上柔软的凹印,那是他在你生命里存在过的证据。你似乎能感到那里的温度,忍不住伸手去抚摸它,把脸贴住它。等你再抬起身,却发现那凹印已经走样,失去了它的痕迹。记忆也好像一个犯罪现场,你一次又一次地去那里察看,反而践踏了那些手印足迹,丢失了真相。我们的头脑总是不停地把记忆里的碎片逻辑化、合理化、美化或丑化,而且每一次造访,都似乎令它离原始印象更远一些。”
“我踏进如烟的往事,隔着浮动的尘粒,看到那栋童年的房子。它像时间的废墟中一个完美的蜘蛛网,丝丝缕缕在一束阳光下闪亮。”
“如果说幸福有一种气味的话,梅雨季后第一天阳光照射过的棉被的味道,也许就很接近了。”
我以为陈冲的文字已经足够惊艳了,当我看到她写她哥哥陈川,并附了陈川回忆姥姥,以及陈川初到美国的感受时,更让人惊艳了。“冬天的阳光从地上爬到墙上。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时间有若一群小鱼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游过。”“虹桥路边,春天的田野里覆盖了一片新绿。砖红色的洋房在树林中时隐时现。田园风光像安徒生童话,带有一丝忧愁。我的心仿佛风筝一样,在天上毫无目标地荡漾。路边的树在我耳边有节奏地呼呼闪过,那䪨律把我推向远方。”“大概凌晨三点左右,面包师们已经开始了他们的一天。微开着的门透出温暖的光芒,仿佛一个巨人试图睁开他的眼睛,城市正在苏醒。街角处,有人在吹萨克斯,乐声随着面包店的炊烟袅袅升起,在天边萦绕。这有点悲伤,但非常美丽。”
这些文字每一帧都是生动的画面,灵动鲜活的语言,自带情感的温度。看来二姨说陈川比陈冲写的更好看是有道理的。兄妹二人都是文艺工作者,一个作画,一个拍电影。从书中,能看到陈冲熟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尤其西方意识流作家作品中的句子她信手拈来。由此可以想见,陈川也没少读。
这本书在成书前,先在《上海文学》做了连载。作家金宇澄是其好友,不断督促她写作,并为《猫鱼》作了序。金宇澄称赞陈冲:那些你不记得、抛却脑后的内容,那些毫无印象、感觉的时光,完全付于尘土的表情,仍然在字里行间里蜂拥而来,那么耀眼,那么栩栩如生。
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童年的“猫鱼”,这本书是独属于陈冲的“猫鱼”,是其在如烟岁月里划过的一道光,非常耐读,值得细细咀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