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伤感的故事。
此次回去,得知:同学家孩子,去年高考是屏蔽生,被北大法学专业录取!今年……
孩子高中期间,周围人议论——
“压力山大派”认为:太卷了!虽然孩子成绩极好,但几乎全年无休的补习班完全填满了所有时间,压力山大,山太大……
当然,还有“揪耳朵派”:卷?现在哪不卷?外卖小哥也在卷。然后揪着自家孩子耳朵:“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
而北大录取通知书到达的那一刻,“压力山大派”的议论戛然而止,“你看看人家”的“揪耳朵派”占据上风——毕竟,再苦再累再压抑,在金灿灿的北大录取通知书面前,那都是浮云。
人,终归是结果取向的。
可故事并没有结束,伤感之处在于,今年……
孩子休学了,严重抑郁。
小城故事多,这么一来,“压力山大派”可能重新占据上风,“揪耳朵派”可能陷入沉默。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我不在局中,无法猜测,只是在想:
“压力山大派”和“揪耳朵派”或许只是议题的两端,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凸显自己观点的正确而有意无意地将观点极端化。而在实际生活中,这么说吧,在孩子的教育里,大部分家长可能并不会那么极端。
“望子成龙”的期望和“生活艰难”的现实以及“梅花香自苦寒来”这类从小到大的耳提面命 ,让我们希望孩子能更努力、更发奋,最好废寝忘食。
但极度的内卷,又唤起了为人父母最本源的初心,那是孩子呱呱坠地时充满怜爱的眼神、是孩子蹒跚学步时无死角的守护,是孩子头疼脑热时的着急上火,归根为“希望孩子健健康康”的初心。
而父母,总在这两者之间拉扯。
唉……啰嗦了这么多,发现问题没?
问题在于:始终是父母的视角!孩子呢?他们在哪里?他们有什么感受?他们有多痛苦?有多快乐?
没有!
他们只是这场“卷”和“躺”的社会话题中,一面背景板!
而关于“他们”,还有一个数值——中科院心理研究所2023年报告:青少年抑郁检出率,24.6%!
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