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学生时代,崔颢的这首诗使我对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魂牵梦萦,她从古至今闻名遐迩,我一直保留着对她完美模样的想象。
后来李白登楼,又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从此,我暗暗决定:一定要亲眼看一看黄鹤楼,登一登历代文人骚客亲临的一代名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逐渐演变为观赏楼。
黄鹤楼经历历代兵火的洗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建于清同治年间,毁于光绪年间,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
新中国成立后,1981年重建黄鹤楼,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
今天我们看到的黄鹤楼已经不是历代文人骚客登临的黄鹤楼,但作为一个文化图腾,她是否还是当初的模样已经不重要了。
原本我以为,黄鹤楼是因为那些文人骚客的诗句而得名,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计划登临黄鹤楼,我查阅了一些资料。
据传说,黄鹤楼旧址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黄鹤楼声名鹊起,不仅仅因为它的传说。黄鹤楼高大巍峨,足有五层楼高,又建在蛇山之上,在没有高楼大厦的古代,方圆几百里应该都可以看到它的高大身影。又因崔颢的绝美诗篇,更是名声大噪。在那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黄鹤楼能够不断重建并代代相传,文人骚客慕名纷纷登临,黄鹤楼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承至今。
自高铁飞速发展以来,从苏州到武汉现在仅仅只需三个多小时,于是2019年的春节,我决定去一趟武汉,看一看梦中的黄鹤楼。恰好,小朋友下学期的语文课本要学到黄鹤楼,刚好成了我催促全家一起去武汉的理由。
武汉是一座历史古城,也是经历烽火创伤很重的城市。武汉历来是交通要塞,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近代中国革命的先行之地。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在武汉燃起,一步步在全中国呈燎原之势。初见武汉,我有些失望。城市建设相对比较陈旧,大街小巷凸显出一种小家子气,没有历史古城的沧桑感,同时也没有现代工业城市的摩登。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得到了飞速发展,一些传统工业城市的发展相对比较慢一些。所以,武汉现在的样子,我也不是很奇怪。
到达武汉第二天一早,吃完早饭我们就打的来到了黄鹤楼。大年初三,游人还是挺多的。不过,比起国庆节的八达岭长城,游人已经算是比较少了。远远看见黄鹤楼,足有5层楼高,高大雄伟,气势非凡,果然名不虚传。
黄鹤楼没有江南楼阁的秀气和小巧,扑面而来的雄伟气势让我感受到了它和苏州园林的截然不同。苏州园林是婀娜多姿的水乡少女,那黄鹤楼就是虎背熊腰的湘楚汉子。或许这样的比喻不够恰当,但是找不到更合适的了。
黄鹤楼里面有关于黄鹤传说的壁画,还有历代登临黄鹤楼的名人的画像。黄鹤楼建在长江之边,喜欢登高望远的人们,从这里登临,眺望川流不息的长江水,极目楚天舒。
登上黄鹤楼,拾阶而上,念着崔颢的诗句,一心想着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
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看见长江水,只远远的看到了长江大桥,桥上车龙川流不息。凝望许久,心中暗暗叹息,自己生错了时代,已经无法体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感觉了。也不能体会崔颢诗里那种深远隽久,意味深长的境界了。
远远地望着黄鹤楼附近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黄鹤楼的古朴倒是显得有些鸡立鹤群,格格不入。我不禁感到心情低落,不忍心再看。
时代在前进,历史在更新。黄鹤楼也只能作为一个历史图腾和文化记号被人们铭记。很多这样的历史遗迹,赤壁古战场、四川都江堰、圆明园遗址、故宫…… 铭记历史,我们才了解自己的祖先。
和父亲闲聊,说起古人的智慧。我觉得,我们从来不曾真正意义上的超越古人,他们的智慧和勤劳,他们在社会科学文化、社会管理方面的智慧一点也不亚于现代人,甚至比现代人更胜一筹。
在没有现代科技和机械的帮助下,古人一次次重建高大巍峨的黄鹤楼,里面的格局布置,雕栏画栋,陈设布置无一不是精心设计。黄鹤楼成为传奇,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黄鹤楼成为过去,也是历史的必然。
于是,带着孩子在周围看了一圈,主要是看看崔颢题诗,也看到很多文人骚客在黄鹤楼的题字,也许这里以后就会成为一个收藏书画作品的博物馆了。
孩子其实对于黄鹤楼没什么特别深的感悟,因为课本上出现关于黄鹤楼的诗句,于是想让他亲身体验一下诗人当时的情怀。只不过,我们再也不能体会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了。
黄鹤楼,注定是我失落的一个梦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