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48期“舍”专题活动。
读了一篇非常难读的小说《最后一天和另外的某一天》。读起来很费劲,很多的事不明朗,就像是有一层雾蒙在了上面一样。
文章的结构和名字非常地巧妙。
文章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原文写道:“窗子很高,几乎直接抵在厂房屋檐下。窗外的天空飞过一群麻雀,发出叽叽喳喳的声音。天空寂静,鸟声惊心。这儿地处城郊,四周都是农田。窗子太高,厂子里的人没法看到农田和庄稼,只能看得见天空。麻雀成群结队出没。
”
杜甫在《春望》中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里,高高的窗子,寂静的天空,还有惊心的鸟叫声,给全文定了一个非常凄凉的感情基调。
这是自然环境的描写,接下来的社会环境的描写,没有人间烟火,只有整齐划一,除了干活的声音,就没有别的声音了,大家都面无表情。
很显然,这是一个以监狱为背景的故事。
然后作者写了故事的主角俞佩华在监狱最后一天发生的故事。她已经在监狱待了十七年,今天是她在监狱的最后一天,第二天,她便可以刑满释放了。
这天她本可以不用工作,休息就行,但是她没有,依然一丝不苟在工作。因为她有个牵挂的人黄童童。这个孩子是一个心智不成熟的哑巴孩子。她继父欺负她母亲还欺负她。她是杀了自己的继父被送进来的,而她的母亲马不停蹄地就把孩子送进了监狱。而俞佩华是杀了自己的叔叔进来的,是她在看电影的时候,家人在家里面的阁楼上发现了她杀人的证据,因而被自己的儿子送进来的。
在这里,俞佩华唯一心疼的是童童,生活上,心理上,干活方面都会帮助她。她答应以后陪她一起看一场电影,送她一个她们自己做的娃娃。
这个结构巧妙的是,由一张戏剧票引出了俞佩华的故事,同时又没有实写她的故事。有位作家把她的故事写成了剧本《带阁楼的房子》。这个像是她的故事,又不像是她的故事。
故事里面补了她作案的原因和心理的状态。这些在法庭上,俞佩华却一个字都没有说。
她想到了童童,她走的那天前夜,童童自杀,差点没有救过来。也许,对于童童来讲,世间唯一的温暖可能只有俞佩华,但是她也走了,她的世界便再无希望。所以,她不想再活下去。
俞佩华看完了由自己故事改编而成的戏剧,内心应该是比较失望。
可能俞佩华只交代了自己的作案经过,但是没有交代自己的作案动机,所以作家帮她找了很多的理由来为这件事情找一个出口。
俞佩华一个做事情,十七年都没有犯过错误的女人,她杀死叔叔的动机肯定不简单,但是她不说,也没有人知道了。
黄童童一个残疾,心智不全的女孩也是杀死自己继父的人,她的作案动机也是成了谜。
最后童童的结局成谜,故事也到此为止,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考。
读完这篇故事,迷雾并没有散开,生活却依然要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