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自得其乐学论语
学而篇第十一:父之道能不能改?

学而篇第十一:父之道能不能改?

作者: 西源 | 来源:发表于2019-02-11 12:30 被阅读17次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上面这句话,光从字义看,很简单,难字,不需要注释就能看得懂。但因为离我们太远,因此解读起来有多种歧义。对于观志观行,就有两种解读:一种是观察儿子的志和行,一种是观察老子的志与行;对于三年,也有两种解读:一种三年指的就是具体的时间:三年,一种认为三当作多解,三年即为多年;还有一种,认为这句话不是对一般的父子而言,是对为君者而言,你死,子不蘧新政,授政于家宰,三年不亲政,且新君继位,未有经验,自不轻改你道。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想来,孔子的弟子并不都是君位继承者,因此,这句话也并不是专对君位继承者说的,应该是对一般的父子而言的,此其一;观志与行,应是观察儿子的志与行,若是观察父亲的,父在,观其志,可以,父没,父亲不在了,何谈观行呢?此其二;其三,三年就是三年,古制有“守孝三年”,且时间一久,时移事易,多年不改父道,应该不可能,此其三。因此,个人赞同赞同这样的解说:父亲活着,因儿子无法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不在了,要观察儿子的行为。若他三年不改变他父亲的准则,可以算得上是孝了。

        关于父道不改,这里又有歧义。有人据此提出,父亲的行为是正确的,不改是可以的。若父亲的行为是错误的,比如父亲是个贼,则儿子顺从不改,也是一个贼,这怎么可以呢?这一点,个人这样理解,既然称作“道”,则必是合理的部分;且此为孔子教育弟子的话,那么,父道,前提就是好的。在今天,我们这样理解:父道,即是良好的家风家教。“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即是对良好的家风家教的继承和发扬。现在提倡“家国情怀”,不正是告诉我们,对祖先和上辈留传下来的优异的家风家教,一定要加以继承,并发扬光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个家庭,都有美好的家风家教,那么我们共同的大家——国家必然和谐、昌盛。

        所以,这句话是多义的,歧义的。我们学习时,不能照搬硬记,要择其合理的部分,加以吸收。这样才算真正学到了。

相关文章

  • 学而篇第十一:父之道能不能改?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上面这句话,光从字义看,很简单,难字,...

  • 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七天

    《论语.学而篇》第十一章: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解析: 孔子说:“...

  • 我是这么理解“孝”

    学而篇第十一则: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直译: 孔子说;“当他...

  • 你赖以生存的信念,也许正在限制你

    《学而篇》第十一章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有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

  • 南怀瑾《论语别裁》读书笔记07

    一、《学而》篇学习笔记07 老鼠生儿的孝道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无父之道,可谓孝矣。” 俗话说...

  • 010《论语·学而篇》父在

    《论语·学而篇》 子曰: 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 论语之道品教育

    《学而》篇十一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

  • 《论语》今读:孝的具体表现

    论语·学而篇 1.11 子曰:“父在,观其①志;父没,观其行②;三年③无改于父之道④,可谓孝矣。” 【注释...

  • 善读「论语」1.11:承仁心无改父道,新文化废止读经

    「学而篇第一」11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

  • 遵守家训传承家风 就是尽孝

    《论语》 学而篇第一 (一一)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释义】 孔子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而篇第十一:父之道能不能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tva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