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人还在使用,还有人在研究、书写并展览,文字传承下来。偶然挖掘出,原来古时的居民,语言交流之外,拉近距离、说明意图的文字长这般模样,感叹着文明的消失,书写工具与字体本身成了纪念,可以巡回展出的“记忆式”相见。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名师如孔子,因材施教,评价七十二弟子,各个不重样。颜回才学第一,品质过人。人穷志不短,犯过得错,绝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第二次,谁人能做到如他般的觉悟与思想。仲尼先生不说话则已,但凡讲出来的大多哲理外溢,反复回味,每一次都受益匪浅。

《论语》记录了老师的话语,也是一种传承,启发了他人,制造自己查漏补缺的天地,一举多得。
孟子说:“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简约去。”彻底的融会贯通,最费神却又最一劳永逸的方法,输入的知识精准输出,编写出教案,备课的内容,毫无保留地讲述给“学生”,分享看似无偿,讲解过程中,大家提出的问题,讨论的难点,给了你一股强大的推力,加深了印象,之后的研究与使用便利了不止一星半点。

学习同样是一种传承,属于一种辩证式的传承。无才无识,更为大胆,觉得自个儿所向披靡。肚里的墨水多了,说话做事相当严谨,与其讲出不专业的话,还不如保持沉默,听听他人的想法,抓住有用的部分,就会让你茅塞顿开。
改变方为稳定,挑剔的品质不太讨喜,做学问全盘接受是不正确的,理论在一个时代是真理,在未来并不适用。发现不合时宜,及时纠正。那些年我们做错的题目,老师不留情面指出来的薄弱环节,深深刻在心上,融入骨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