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读书文字小驿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 有多少亲密关系毁在“以爱之名”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 有多少亲密关系毁在“以爱之名”

作者: 辉姑娘的行书 | 来源:发表于2019-01-06 18:54 被阅读26次
图片来自网络

2019年元旦前后,接连看到两个新闻报道,都是未成年人杀害父母事件。情节之严重,令人骇闻。未曾深入了解过两个家庭,不知是何深仇大恨,让一个孩子选择对父母刀刃相见。可能到最后时刻,父母也未曾理解孩子的行为。为什么他们做了那么多事情,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到头来孩子并不领情。

“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

这样的话,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中,想来都不陌生。或许我们自己也对孩子、对他人说过。

说者,确实认为自己是出于“爱”;而听者,有多少人感受到真正的“爱”,又有多少亲密关系,毁在我们“以爱之名”说的话做的事?

抱着这样的疑惑,翻开了《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希望能如扉页所述看清楚“关系”的迷雾。


01、人际关系是内在关系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折射

书中,作者武志红把人一生中的关系归纳为四大类:一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即孤独;二是自己与最值得珍惜的人的关系,即亲密关系;三是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如友谊、事业;四是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一个人如想拥有和谐的人生,那么在这四个关系上都要做到和谐。

四大关系中,亲密关系是第一关。所谓亲密关系,大致分为两种,婚恋关系和亲子关系。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会种下“因”,长大后的婚恋关系则是“果”。借助婚恋关系,可以看到自己在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也就是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

新精神分析流派、现代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关系模式,这个关系模式决定了我们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的相处方式。这个内在关系模式,简言之就是“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所谓“内在的父母”,就是一个人对父母角色的内化;“内在的小孩”,就是一个人对孩子自己一方的内化。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基本也是童年时孩子与父母等重要抚养者之间关系的内化,这个关系在6岁前已基本建立。

这个内在关系模式是我们与自己、与外界相处的基石,童年时,我们怎样与父母相处,长大后,我们就怎样与他人相处。


02、“以爱之名”是意志的强加

良好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理解和接受上,是坚持自我的同时,也允许你的存在。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所言:如何拒绝你?没有敌意的坚决。如何深爱你?不含诱惑的深情。

而“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看似是为对方在考虑、在付出,实际上站在自己的角度,将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强加在对方身上,而不是从对方真实的需求出发。

这个自己的角度和需要,正是由我们每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所决定。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而是内在关系模式在潜意识层面发挥作用。

那么,内在关系模式是如何互相影响的呢?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一书中归纳为:投射与认同。

一个人与你初次相见,就认为你爱慕虚荣,这反映着他的内心,这叫投射。

如果他认为你爱慕虚荣,引发你的愤怒或者强烈质疑,这就是你对投射的认同。

投射与认同,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心理互动机制,是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互相影响的主要途径。有时候,我们在关系中,以“内在的父母”自居,而把“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对方身上;有时候又会以“内在的小孩”自居。

武志红认为,我们的一生,就是不断与别人进行投射与认同游戏的一生。你把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给别人,别人也不断将他们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给你。谁的内在更坚定,谁就更可能成功将自己的东西投射给对方,并让对方认同自己。

越亲密的关系,越容易呈现出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一个人在与同事、普通朋友这类情感深度不强的关系中,可以较好的保持理性,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深度的亲子、情侣等关系中,一个人会不自觉的退行到小时候,不愿意与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会展示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这也是亲密关系的迷人之处。

所以说,人际互动并非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内在关系模式的互动。而内在关系模式是原生家庭的产物,从这个角度来看,婚姻是两个家族的事情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说亲子关系是因,婚恋关系是果,有些家族,命运看起来就是一场场轮回。

图片来自网络


03、如何改善关系

既然内在关系模式如此重要,那,我们的一生就这样被6岁以前的经历决定了吗?只能看着命运陷入宿命吗?

虽然内在关系模式在幼时原生家庭基本形成,但它并非是一直恒定不变的。在成长过程中,每一次与外界的互动,都可能是促进改变的机会。关键还在于自己是否愿意努力。

从自己入手,是改善关系的唯一有效途径。

要改善关系,需要不断的自我觉察。时不时从互动中跳出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审视你与他人的互动方式。认清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看清楚哪些问题是你的,哪些是他的。不把自己的问题随意丢给他人,也不动辄为他人的问题背锅。

要改善关系,需要我们活在当下。活在当下,这个道理很多人都知晓,但做到难。为什么?一是执着于过去和未来。念过往,忧未来,不能专注于此时此刻。二是执着于目标,不能专注于过程。

那怎样做到活在当下?一是保持链接。不回避过去的经历,直面痛苦。与他人、与外界保持联系,唯有联系才能让我们拥有丰沛的感觉。二是不断的自我觉察。三是尊重自己的感受。建立自己的内部评价体系,不轻易盲从于外部评价体系。对自己的接纳和认可,而非因为他人认可才会认可自己。四是专注并享受过程。就像爬山,专注于一路上所见所闻,而不是仅仅关注登上山顶到底会有什么在等待自己。即便“越过山丘,发现无人等待”,也不要因为结果的不值得而否定爬山过程中的乐趣。

要改善关系,更需要自我选择。自己敢于做出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现在流行“原生家庭是原罪,父母皆祸害”的说法,这又何尝不是成年人为自己成长推卸责任的说辞呢。

4、在亲子关系中建立良好的内在关系模式

对成年人而言,内在关系模式已经形成,不可能回到小时候去重新来过。但如果你身为父母,特别是幼儿的父母,还有修正的机会。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内在关系模式呢?把握四个关键因素:

一是无条件的爱。武志红认为,衡量内在关系模式质量主要有两点:爱和自由。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的观点,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如果父母习惯于急着给孩子建议或命令,这些都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而不是理解和接受,这不是真正的爱。

现实中,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你必须做到什么,我才爱你,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孩子就会把注意力从内部转化为外部,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失去对事情本身的原动力,一切行为都以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认可为目标,日后生活中都极易受外部评价体系影响。

二是自由。当幼儿蹒跚学步时,父母急于帮助他,或经常制止他,都是对孩子的限制。自由意味着这个孩子的意志得到了尊重,他被允许、被鼓励走向自我实现,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自由意志,才能培养出一个人对自己的感觉和判断的信任与尊重。

三是保持关系的平衡性。内在关系的平衡性也很重要。关系两极“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应同等重要,任何一方过于强大而另一方过于虚弱,这个人都可能会出现严重心理问题。

如溺爱与自私。如果父母过于溺爱孩子,那么在这个人的内在关系中,“内在的父母”过于虚弱,而“内在的小孩”过分强大,在现实生活中,这个人将可能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所有他人都是替自己实现愿望或目标的工具。所以,“啃老族”并不仅仅是道德上不孝顺、没良心,更有可能是真的没认为自己的行为理所当然。

再比如,付出与索取。付出者一定会有情感上的价值感,而索取者会有内疚感。如果在关系中,一方只是一味的付出,另一方的内疚感必然会越来越重,等到索取者感到无法给予对方回报,内疚感重到无法处理,内心中会形成“坏我”,产生对自己的愤怒进而攻击对方。现实中,老好人并不讨喜,可能也与此有关。所以,假如我们想要建立真正和谐的关系,就既要学会丰沛的付出,也要学会坦然的索取,保持付出与索取的平衡。

四是保持关系的稳定性。当孩子幼小时,特别是3岁前,父母与孩子分分合合,会令孩子内在关系模式极不稳定,而这个孩子也因此成为一个无法与他人建立稳定关系的人。

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动参与者,主要是被自己内在的东西所决定,而非外在因素。

所以,如何改变?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 有多少亲密关系毁在“以爱之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tzs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