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表示对“冬天”的尊重,广东人终于披上了外套。
但广东人真正的倔强是,在28℃的冬日里,一边被猛烈的阳光暴晒,一边坐在街边的红色胶凳上吃着煲仔饭。
在广东,煲仔饭如同一位餐饮业的“老顽固”,在这个讲求效率的快餐时代,它的等待时间依然长达30-60分钟。
但许多人为了那一口无法述说的美味仍然选择等待。
上世纪30年代,第一碗煲仔饭出现在广州的餐馆,并逐渐演成为岭南的特色美食。
“煲仔”其实就是粤语里的“砂煲”,所以煲仔饭也可以说是砂煲饭。
砂煲的内壁厚、保温能力强,能够锁住食材的滋味,保持原汁原味的口感。
但砂煲不耐用,所以老煲通常要经过一道“箍煲”工艺加固,以防突然破裂。
砂煲中,新煲有杂味,会影响食物口感;而煮过太多次的老煲,则犹如“油腻”的中年大叔,会吸油至饱,使得米饭变黄。
唯有刚煮过几次的“少年煲”做出来的煲仔饭,最具有滋味。
一底好的米饭,才是一锅合格煲仔饭的基础。
做煲仔饭,米一定要选择长粒瘦瘦的米,没有腹白,吸水性好且油分丰富。
做煲仔饭,泰国香米最佳,传统丝苗米最经典,也有按一定比例混合油粘米的。
每一家卖煲仔饭的店都有自己的独门秘方,但终究,都只求一底颗粒分明、饱满弹性的米饭。
煮饭,是整个过程中最讲究功力的一步。火大了焦糊,火少了饭湿,每锅饭的水分还不一样。
因此,要做到米饭干爽且煮出饭焦的理想效果,全然靠师傅的经验和娴熟的“转煲”手法。
吃煲仔饭虽然没有喝早茶那么多讲究,但要吃出精髓,“仪式感”当然也少不了。
焦急难耐的等待后,一煲热腾腾的煲仔饭上桌,但此时还不能动筷,必须浇上煲仔饭的灵魂——秘制酱油。
这秘制酱油,能够化平淡为神奇,也是评判煲仔饭质量的标准之一。
浇汁也不是胡乱一气统统倒进去,要由外向中心画圈,发出滋滋的声响才够隆重。
淋完两圈后将盖子重新盖回,静候30秒,整个过程仪式感十足。
“好物沉归底”。金黄焦脆的“饭焦”是煲仔饭的重头戏。
煲仔饭一定要结出饭焦才会香,饭焦就是煲仔饭的精华所在。
饭焦表面金黄,脆度刚刚好,只有脆香没有焦味。
从最家常的腊味,到矜贵的鲍鱼,都可与煲仔饭兼容并完成配对。
对于患有重度选择困难症的人,来来去去都离不开这几款:豆豉排骨、腊味、滑鸡、窝蛋牛肉、黄鳝。
既成经典款,就必有过人之处。
当然,无论是什么煲仔饭,里面都可加上一个窝蛋,也就是生鸡蛋。
煲仔饭上桌之后,以极快的手速划开生蛋,并与热腾腾的米板一起搅拌混合,一大锅米饭就能被轻易消灭。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