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文峰塔
图片是我童年时期经常去的地方。
过年和姐姐驱车回去这个地方,它还在。这是座塔的第七层还是第六层,或者第五层,我从没分清楚,这次回去也没有数清楚。如果你去爬这塔,也会这样爬得忘了第几层。
塔是圆锥的一段,越到上面楼梯越陡,手脚并用才能上去。第一第二层是水泥楼梯,上面太窄改为铁梯。小时铁梯损坏,中间断层达一人高,我多次攀上去,攀下去,比猴儿攀蜀道惊险百倍,多次挂在梯上进退两难,绝望万分,所幸都凭借着一份生存的本能化险为夷。
这就好像是我回忆童年的地点还在,梦魂萦绕的根还在,那些上学前放学后放假时偷偷爬上爬下的惊险刺激还在……
这次去,偷了个空爬上第七层。和以往不一样的,铁梯修好了,而我蹬着一双五厘米的马丁靴。在逼仄的塔顶,踩楼梯易花眼,吓出一身汗,滚下去可不是闹着玩的。但这是故地重游,这是我的童年,这是曾经的冒险。说不清为什么,即使蹬着十厘米高跟,也会不顾形象手脚并用爬上去。
塔是六面体,每层六面,其中开两扇完全敞开的门洞,直接通向天空,面向大地。儿时大胆的玩伴曾开玩笑:“小心我推你一下……”我的天,吓得脸色大变,别是鬼怪附体性情大变发神经了,哆嗦着:“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别吓人啊!”没轻重的家伙,下次再不跟她去了。胆壮的甚至从此门出去,沿着塔外檐绕塔走一圈。曾和好朋友拉着手走了一段,看着脚下大地,心里那种怕啊,真是无以言表。
这塔如此建筑风格,仿佛就是为了震慑众生,并非嬉戏之所。
它古朴美丽,它天然直率。
它名“文峰塔”。
传说镇过白蛇。但《白娘子传奇》里明说了,西湖畔的雷峰塔才是真身。
那么这是仿着雷峰塔建的吗?
年前去了西湖。
西湖雷峰塔
远观,挺像,楼格式宝塔。
雷峰塔八面,5层,各层屋面都覆盖铜瓦,每个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翼有下悬挂铜制的风铎。
文峰塔6面,7层,无瓦檐,各层开门檐面向不同方位,但保留斗拱飞檐,檐下挂满铜制风铎,微风过处丁丁当当。
再看名称由来:
雷峰塔是由吴越国王钱俶为祈求国泰民安而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的佛塔。雷峰塔之名,则是因为塔建于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之上,中国民间以地名指称,都叫开了雷峰塔。
如此看来,雷峰塔为宋式佛塔造型,名称并无寓意。
而“文峰塔”一名不同,有着以塔补全风水以兴文脉之说。百度搜“文峰塔”,首出现洛阳文峰塔。此塔位于洛阳市老城区东合巷东端,塔身九层,通体用青砖砌成,始建于宋代,也是宋式塔,于清初重建。
以下来自度娘:
塔身九层,通体用青砖砌成,是一座密檐式砖石塔,高约30米。此塔为标准式文峰塔,区别于佛教塔的、独具中国特色的风水塔。一般地说,建造文峰塔的目的有三:希望或象征当地人才辈出、多中科举;以塔来补全风水上的空缺、求得完整无瑕;借塔高大的形制,来作为地标。据清康熙《汾阳县志》记载,清顺治年间,曾任明清两代国子监司业的汾阳籍进士朱之俊认为:“汾西山耸直,而异地(东南方)无文峰塔以应之,为缺憾事”;而风水先生则说:“地面生金,天九成之,四九得十三之数,乃合西方(佛家)塔之图说也”。朱之俊相信“风水”之说,认为“汾阳县境西高而东南低,不利文脉”。出于期望家乡日后多出人才的考虑,必须建塔补救,于是汾阳文峰塔得以于康熙年间建造。好友告诉我:恐怕不能都说是巧合吧——— 冀贡泉、冀朝鼎、冀朝铸、马烽、田桂兰等诸多名驰遐迩的杰出的文化名人,都是从这文峰塔下的建昌村里走出去的。尤其是冀朝铸,1991年就出任了联合国的副秘书长,还曾担任过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翻译官。他的老家冀家大院,就在离文峰塔不到1000米的建昌村的冀家。如此看来,朱之俊当年“多出人才”的建塔期望,确实是如愿以偿了。
文峰塔
然而洛阳文峰塔长这个样子,这风水塔建筑风格比楼阁式宝塔要丑得多。
如此,从外形来看,家乡的“文峰塔”并非传统的“风水塔”,它是一座“宋楼阁式佛宝塔”无疑。
宋朝后的楼阁式佛宝塔兴八面,也有方形和六边形。八边形结构稳定,抗震性能佳。故幼年时期地震发作,周围人家会携带物资歇于塔中。六面楼阁式宝塔具地方特色,常见于江西粤北,此处与江西交界,也说得过去。
江南风水宝地、鱼米之乡虔诚的信徒们修建了数以千计的江南宋塔,有许多坍塌,也有一些仍傲然屹立。此塔便是屹立至今的一个。
江南宋塔清秀挺拔,多楼阁式造型,与北方盛行的密檐塔不同(有兴趣可以搜一下“密檐塔”,有名的密檐塔计划中必览的),江南宋塔几乎是清一色楼阁式塔。
虽然同属于佛塔,前者的主要目的仅仅是神灵崇拜,而后者还具有更为丰富实用的功能。在建筑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塔是最重要、几乎也是唯一的高层建筑,是人们登高望远的绝佳去处。古人向来都把登临宝塔作为一种重要生活娱乐方式;如重阳节登塔风俗;又如唐代读书人在考中进士之后,几乎都会去一登大雁塔,并在塔身墙壁上题名留念,即所谓的“雁塔题名”。至于历代文人骚客在登塔之后纷纷挥毫泼墨,流传至今的千古佳句不计其数,如刘禹锡《同乐天登栖灵寺塔》:“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
儿时曾游览武昌旧“黄鹤楼”,楼内刻满诗句,最出名的“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大学时代游过的“望江楼”,也为四大名楼之一,有温庭筠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这些楼均可眺望长江,均为江南宋楼阁式宝塔。
家乡“文峰塔”全砖石结构,飞檐挑角仿木结构,既保留了木质结构的清新飘逸,又保留砖石结构的坚固耐用,使得这座塔经历了近200年的风雨,屹立不倒。
这样一座美丽而沧桑的江南宋塔,百多年寂静的立于“横泊洲”之上,为世人所不识。此处渔民菜夫称之“宝塔”,这山更名为“宝塔山”,这村更名为“宝塔村”(又因此村遍地湖泊水荡,称“宝塔湖”)。
沧桑文峰塔
近些年,“文峰塔”化为文物保护起来,附近建了宝塔寺,甚至有一座观音娘娘像,但塔主体仍然在几十年前的院子里,墙皮剥落严重,飞檐上的风铎都不见了。仿佛被丢弃一旁的“明珠”--这一座罕见的古塔呵!
下附介绍:
阳新文峰塔
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初,宝塔湖属富河水系,县内文人学士多方筹资兴建宝塔,取名“文峰塔”。初,该塔为富河上往来船舶把航标志,富河为长江支流汉江的主要支流。
文峰塔高21米,六方七层,每层皆冠雅名。塔顶为铁铸,塔身各种花卉飞鸟图案。飞檐有石雕鱼尾翘起,檐下挂满铜制风铎。每层均设假门和券门,每层券门开向不同。
1938年,日军炮击文峰塔,毁其东南面塔壁,但塔仍然屹立不倒。
1976年围垦灭螺,宝塔湖成为垸子,宝塔山下有一条小河绕山脚平流,故山下建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