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只有一个讨饭碗,你能夺取天下?
我不能,相信大部分人也不能,但朱元璋做到了。

朱元璋,中国历史上第一也是最后一个农民皇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信这句话大家都听过,出自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口号。虽然不是他提出的,但是是他来完成的。也算是完成了陈胜吴广的遗志了!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读过或背过《三字经》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人在最初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善的,是什么都不懂的,像一张白纸纯洁无暇。朱重八小时候就是这样,不仅他是,我们都是这样。
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不然也不会有孟母三迁的典故了。
现在社会有这个保障,以前没有这么好的福利。七八百年前的元朝就更没有了。
从小到大,朱重八没穿过新衣服,没穿过新鞋。父母在世时,重八一家都是以世界上最粗粝的粮食来填充肠胃,而且,即使是这样最粗粝的粮食,也总是不够。那口破铁锅,只是在过年过节时,才能见点荤腥。
从重八记事起,老朱家就不停地搬家,朱五四六十四岁的人生中搬过七次家,从江苏再到安徽,却也没有找到一块能养活一家人的土地。
如今,他被土地榨干了一切,大地却没有准备他的葬身之处。朱重八为了帮父亲找到一块,第一次低了头,即使这样也没有施舍他,这时的他初窥人性。“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这是何等的凄惨。
家破人亡,亲人离散后,无处可去的他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了皇觉寺,当行童。(所谓行童,就是供寺院役使的小和尚。)寺里端茶倒水、洗衣做饭、劈柴扫地、点烛上香、值班报点都是他的分内事,而其他和尚的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也是他的“分外事”。无论分内还是分外事,都属于朱重八的职责范围。即使这样,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也就这样过完一生了。当是这种半饥半饱的生活就持续了五十天。全县大饥。寺庙的粮仓也迅速空了下去。于是在第五十一天的时候,老和尚把几个和尚叫到一起,宣布粮仓已尽,叫大家各谋出路。对于朱重八来说,唯一的出路,就是乞讨了。一般的乞丐叫“要饭”,他称之为“化缘”。那年他十七岁。
十七岁,正是风华正茂、接受知识洗礼的年纪。当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听着老师灌输知识养分的时候,他已经开始闯荡江湖了。现代社会是怎样的,由于我涉世未深不从得知,但对于二十岁往上的大人们,你们应该更了解这个社会。更何况是朱重八生活的社会,距今七八百年前的元末: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一个视汉人为奴隶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飘荡三年,他从一个逆来顺受的农民变成了一个大胆狡黠的野兽,从一个富于同情心的人变成了冷酷无情的人。在冬季里能活下来的树木,不得不长出有角质层保护的针叶在寒冷中长大的人必然生长铁石的心。
记得《孟子》中曾有过这样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从卑贱的贫农到高贵的天子,其过程并不像苹果又青变红那么简单。
三年流浪对未来的皇帝朱元章来说,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这是朱元璋生命中的大关节,是他从赤贫到皇帝必须经过的一道手续、一次培训、一次考试。从农民到游方僧的变化,不仅仅是衣着的改变,而是一次心灵的质变:从老实巴交的农民变成胆大妄为的流氓。流氓是皇帝的蛹。
记得超级演说家刘媛媛夺冠演讲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个故事关于独立、关于梦想、关于勇气、关于坚忍,它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童话,没有一点点人间疾苦,这个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个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朱元璋就是这句话最好的代言人。
对于往后与各路起义军的较量中,由于朱元璋在外漂泊了三年,所以比他们更了解民意,更了解江湖,这为他打江山打下了基础。
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