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得不高,看上去瘦弱,送他读书去吧”。
十五六岁的时候,我初中毕业,因家里贫困,父亲把我送到了木匠钱师傅家的后院,准备叫我学木匠,在当年物质极其困乏的年代,这可是个好去处,好歹孩子的温饱能解决了。钱师傅前后端量了一番,却说出了上面的话。
“木匠活,能把这小骨头架子弄散的。专心读书,培养上大学”。钱师傅笃定的加了一句话,给我父亲递上了一支烟。
后来我才清楚,木匠还真是个力气活。回想起来,不能确定钱师傅的话是担心我小胳膊小腿干不出活,还是真的意愿推荐我继续上学,走出农门。但至少,钱师傅的话,把我送上了求学之路,我走出农村,到乡镇,县城,省会城市。
每次回家,我不忘带上烟酒,去看望钱师傅。
“木匠是和家具说话,读书人就是和书说话”。钱师傅骄傲的很,这话成了口头禅。
当年知识改变命运的学生一代,心里都存有对书本的无比敬重,凭借着知识营养的吸取,人生际遇发生了质的变化,无论如何,都是村上值得敲锣打鼓的大事,一个大学生从村上冒了出来,给父亲添上的荣光,成了其一辈子的骄傲。老父亲把我的教科书存了几本,每每放在家里来客人时家里的焦点位置。
看到父亲愿景变现后的宽慰和得意劲,我自负的在心里回答他,一辈子学习,做个像样的读书人。
很快,我成了书本的俘虏,从自律到自愿。
我本不善言辞,大声喧哗的地方我匆匆走过。但是,在书籍里,我得到能量,发现上班并不是小时候大人讲的整天用榔头敲敲打打,而是用技术,书本里研究得来的技术,解决问题。
更多的是,工作之余,工厂里不费钱借来的课外书籍,源源不断的更换,一本本读將起来,此是,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从书本里走了出来,一个个美丽的世界展现在脑海里,喔,原来小学时读的人物出处在这儿。白天工作的疲劳,很快被书本里一个个故事情节替换,心情跟着书本主人公出走,荒岛、高山、森林,去体会世界的惊险、美丽和繁华。
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读到一篇篇美文的时候,无疑等同于享用了一顿大餐,文字奇妙的组合像是美女得体的穿戴,让人赏心悦目。也像是足球场上欣赏到了一场精彩的比赛,一个个运动员盘带足球的优美,过人的技巧,两队不同颜色球衣激烈的碰撞,我就是那个正遭受攻击的球队队员,一步步缩小守卫阵地。
不行,我得参与这场比赛,融入球场,去守卫,为了酣畅的快乐和至高的荣誉。我拿起了笔。球场上下,角色绝然不等,诚如原先读书和写作的不同,没有目的阅读畅游于各个故事情节,体会心灵的不安、悲伤、快乐等等,无牵无挂。执笔后,要自己构思文体的主题,主人公的定位,写作能收获快乐吗?
我的笔远没有无戒大叔所谓的文字输出自然油润,因为,以往的写作多在任务要求下成行,或者由衷的快乐内心情感的流淌和倾吐。这也是我既有想象中的写作,一种悠然的流淌。无戒老师的点拨,啥?思考!?去思考,岂不是给自己添加了负担。
在更多的对无戒老师等大咖文章阅读过程中,我认识受到了很大变化,每一本书的出版,倾注了作者极大的心血,注入了深刻的思想情感,3-4周快速的阅读过场,不免浪费和消化不良,缺失的就是深入的对故事、小说等文章反思。甚者,自主性行文,构建情感的主人公,创造一个贴合自己内心的主人公,行走江湖,逐浪湖海。才是阅读后对自己内心款待最高级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