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小希/笔
昨晚到家时间较平时早了些,想着玩下手机再运动,谁知再放下时,已是三个小时后,这三个小时里,都看了些什么?
回想下,主要就是刷了一下《一千零一叶》,虹猫蓝兔的故事没有看过,对叶老师的讲解略显好奇,虽然对这个动画片不是很感冒,可是叶老师的点解确实是一大亮点,还转发了朋友圈,好,这估计去了大概一个小时。
接下来刷朋友圈,从一个朋友转发的文章点了进去,然后就这个公号的的发文,看了近两个小时。分别看了摄影师肖全镜头下的十大人物、大张伟、2003年。虽然大都讲的是娱乐圈,但解读确实不一样的角度。像大张伟,虽然后来很多人都说他很有才,颠覆了十年前对花儿乐队非主流的印象,可是我真的不知道,他14岁时已是音乐天才。
尤其是2003年,那一年,从香港说开去,回头看,竟然不知道那一年发生过那么多的事情。那一年,竟成了很多事情的转折点,或者说,后来发生的很多事情,都在那一年露出端倪。当然,对大多数而言,记忆深刻的还是“哥哥”张国荣、“香港的女儿”梅艳芳的逝死,以及席卷全国的病毒“SARS”。而那一年的我,参加高考,后读大学,跟年少说再见。
你说,我这三个小时刷手机,刷的有意义吗?
如果放到十年前,那个时候我还不会玩朋友圈,还没有积极看书的兴趣,还没有热衷于运动,那这三个小时,我会用来干嘛呢?嗯,那个时候会用来上QQ,还是聊天吧?或者翻一下书,或者早早睡觉,你看,即使不刷手机,依旧不会有效利用。
再来说回本身这三个小时看的东西。昨天还在说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今天就对浪费了三个小时有负罪感了吗?不,即使没有刷这么长时间,依照以往的规律,也不过是提前一小时休息而已,并不会有太大改变。而我看过的东西,可以算是丰富了一些知识,了解到以前没有了解过的东西,说起来,跟读书也没什么两样,只不过潜意识会觉得读书会比较正经,看文有些旁门左道的意味。
再回过头来说,今天看的这些,不正想很多年前看报纸上的“情感故事”?或者说,杂志上的各种见闻?只不过换了一种呈现方式而已。
有什么好负罪感的呢?怎么会觉得无意义?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子啊,不看这些,总会看那些,你觉得好才会去看,要不然几千上万的文字,不说作者写出来有多辛苦,就是看,也比较费眼睛,写的不好也看不下去呀对不对?
说到底,不是说你看那些文那些视频无意义,而是你这这期间,忍不住刷朋友圈这一点,你觉得毫无意义。为什么会忍不住呢?那么想去窥视别人的生活?不,是想看看自己到底被多少人关注,结果令你失望了吧,不然你到最后怎么会删掉你自己的朋友圈呢?你要克制的,其实是这一点呀。
所以结论是,如果毫无目的的看朋友圈,就是无意义,不管是三分钟,还是三小时。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