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生,焉知死?”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思想路径,其中死亡一直是国人心中最忌讳的字眼。老年人生前拍遗照、置办葬礼物品、立遗嘱往往被视为不祥的行为,更何况是年纪尚轻的年轻人。因而,当“90后”都开始立遗嘱的时候,一经媒体公布这个消息便立刻引爆舆论,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然而,现代思想下,不管我们意不意外,立遗嘱的趋势确实越来越年轻化了。
其实,“90后”开始立遗嘱未尝不是个好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步转变,年轻人立遗嘱绝不是一时冲动,敢于正视死亡本身就是一种成熟的行为表现,其中充满了他们对于人生的严肃思考。
我们的传统文化提倡喜生,总是绕过死亡这个话题。面对死亡,我们更多的不是敬畏,而是恐惧。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向死而生”,他说:“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它曾经凋谢过。”人只有敢于正视死亡,才能懂得怎样好好活着。现在的年轻人总是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他们喜爱的生活,他们希望将生活过得有真实感,真正能够理解所谓“活在当下”的意义。
早立遗嘱是死亡观的进步。每个人都在走向死亡。只有了解死亡的意义,才会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中国社会避谈生死,觉得不吉利的话不能说出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刻就会应验。但每个人的死亡都具有不确定性,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来。年轻人只有早立遗嘱,在健康的时候做好死后的安排,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意外情况。因此从现实意义来说,避谈生死毫无作用,不如做些切实的、有效的安排。
不仅如此,立遗嘱不仅是一项权利,更是一份责任。换言之,公民在行使遗嘱权利时,应体现公平正义,应维护家庭的和睦,应保证亲情的延续。否则,如果因没立遗嘱,或遗嘱不规范,造成家庭纷争,就是遗嘱权利人的一种失责。
最后,年轻人立遗嘱,更大的意义在于,在移风易俗方面的作用,要明显强于老年人立遗嘱。在老年人看来,如今连很多年轻人都立遗嘱了,自己又何必死守老观念不放呢?年轻人对生死观的改变,反而能够推动这个社会思想的进步,持续向好向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