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冰台】
周末回家,偶尔在婶子家“蹭饭”。自家人也没必要刻意,家里有啥吃啥,现在的饮食条件也不再是上世纪那么窘迫,如今可以说顿顿有鱼肉。看到大侄子上门,真的不用特意去镇上买什么菜,直接从冰箱里拿出菜来烹饪一下就可以。
上了年纪的人,对于子侄辈的印象还是早期小的时候。知道我从小胃口大,饭都能吃两大碗,吃饭时就拼命给我夹菜,添饭。旁边的叔叔也看不下去了,说道,
“你不用这样,自己侄子,自家人,自己要吃啥就夹啥,不用啥客气的。”
婶子这才停止夹菜。说的是,自家人回家吃顿饭,也没必要这么热情,爱吃啥就夹啥。小时候吃不饱,胃口也大,什么好吃都没吃过,难得参加什么酒席就吃到撑为止。否则,好像自己亏了什么似的。
经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都曾有吃不饱饿肚子的经历,每每出去参加什么活动,有吃饭的活动,总是有点欣喜。其实那时整个大陆都差不多,走到哪儿大家的粮食都不宽裕。但对于魔都来说,计划经济时竟然还有半两面额的粮票,说明魔都人的胃口不大,半两(25克)能吃啥?
或许在潜意识里都认为上海人胃口不大,所以在外面旅游时当地人总会展现一下豪气。
我记得在初中时去浙江旅游,一大帮十多岁的孩子坐着大巴去景区游玩,到了中午时分在一家饭店集中吃饭。十人一桌的台面,也就十几个菜吧,几个素的几个荤的的记不清,唯一记得的是在圆台面旁边放着一个“饭桶”,饭店老板很豪爽,说了一句,饭不够随便添。在他的印象中,来自上海的小孩子们能吃多少饭?放一桶也应该也够了。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了,我们一帮来自上海农村半大小孩把他快吃哭了。我也不记得当时的那个木桶反复盛满了几次,反正七八次次是有的。于是乎,到了第二天,但也就只有一桶了,不再夸下海口,饭随便吃了!
高三时去北京旅游,应该是高考后学校组织去的。做了大半天的火车,最后在北京邮电学院得到休整,饿了几顿的我看到饭桌上的馒头眼睛都绿了。北方的饭菜也很简单,一大盆馒头,一大盆西红柿鸡蛋汤,我不记得还有什么菜。俗话说,饥不择食,我一口气就吃了十个馒头,把旁边的小伙伴都看呆了。他们再饿也就吃下五六个,我竟然一口气吃了十个!
“你去添饭啊,别不吃了。”婶子还在劝饭,可我确实已经没有以前的胃口,一小碗饭已经足够。
2023.4.2
沪上 北风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