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作业 从读到写,对于大家来说,仿佛很简单。但要写出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是很困难的。看过其他伙伴的作业,才觉自己腹中空空无物。惭愧!

读后感:
文章是站在给记者如何进行采访的角度而提出的建议,教我们用动态的方式关注信息、运用材料,不断操练,使之成为技巧。
为了让文章形成交锋的动感,要求我们不仅仅是关注和利用大而全且抽象不可感的信息,而需要把细节精微而具体地阐述出来,最好是用这种方法:用清晰简洁的套路解释复杂抽象的概念,以中心事件或概念为圆心,通过 在远距离的观察点画圆(站在无数个远的角度做观察),再缩小半径,以不同方向的近距离观察点进行细致拿捏,画一个小圆,有这几种情况:1.内含,2.内切,3.外切。

以上是非专业人士奇葩的解读,事实上,对于他推荐的举实例进行概念解读的方式,我很是欣赏,先概括总体情况,起总起作用,接着解释具体原因,分析情况,再结合具体事例,并加入当事人的直接引语,可使文章更加真实形象。不仅可以用在报道中,还能作用在日常交际的讲故事中,甚至在一些面试自我介绍环节中运用这种方法也有抓取吸引力的作用。这就与台湾“六年级最会讲故事的人”许荣哲在他的小说课中提到的“七个公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了:目标→阻碍→努力→结果(与期待相反)→意外→转弯→结局。不管是小说,电影还是漫画,只要它的核心是故事,就能有类似的戏剧结构。掌握这些个方法,就能让文章动起来,像舞女的裙摆甩动,勾得人心痒痒,只能乖乖追着文章读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