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次中德班
学习之路
2018年4月16日到4月20日,我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参加了中德儿童青少年系统式家庭治疗工作坊。应该是来之不易的,申请了两次。记得当时我还问申老师,参加这个有什么意义。她说了一句,也不会有多大意义。我是个悲观主义者,直到现在,我也感觉不到它的意义有多大,但我相信有些东西已渗到了骨肉里。
学习之路
中德班在中国的心理培训领域有黄埔军校之称。这是我到了以后,从我的同学口中听到的。他们大多是各省的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机构的负责人、学校的老师等。平常我津津乐道的曾奇峰老师,便是中德班的第一届学员。从各位同学的口中,我还听到了很多大咖老师的轶事,活灵活现的人呈现在我面前。参加之间,正值中德班成立30周年。林红老师谈到,30年前,中国的心理治疗领域还是一片荒芜,Doris老师第一次来到中国带领团队,还是位美丽的少妇,三十年过去了,她依然每年都要来(系统式家庭治疗负责人)。
学习之路
这是老师们。有两位德方老师,两位中方老师,四位助教老师。德方老师,Rudiger和Manfred老师,两位合作了二十年,在儿童青少年家庭治疗领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老师。这些从他们对案例的剖析,对学员提问细致耐心有深度的解答中,都可以深深感受到。Rudiger老师严谨细致,一位理智的学者形象,有点距离,但又很和善,他常常提起德国的家长对孩子也很严厉,也提到他的一位哲学朋友谈到教育就是教育自己,谈到海德堡大学一位非常有名气的教授,脾气很暴躁,邻居投诉被要求看心理医生,当然他不愿意,但后果是要去警察局,最后不得不到他们的研究所。晚间演讲时,有一位学员提问自己个案的父母不愿意配合做家庭治疗,请问老师在德国这样的情况怎么处理。Rudiger老师说,首先我可能要和父母谈,孩子现在的情况,需要他们一起配合。大多数情况下父母都愿意配合。如果不愿意,那情况就会很糟糕,我再考虑孩子还有没有其它的资源能够获得支持。Manfred老师第一次来中国,有些担心自己搞不定,尤其是现场个案治疗前,他俏皮的告诉林红老师,不要太难哦。但五天的表现,我们感受到他丰富的情绪情感,理智专业的工作态度,幽默的现场调控,慈爱的父亲形象,我们都喜欢他,都愿意亲近他,在他流畅的展示完现场治疗后,都为他鼓掌。他讲到家庭治疗不是聚焦问题,只是对来访者现在感兴趣,就像坐一辆出租车,你是司机,只陪伴你从这个时刻到将来某个时刻,然后就没了,因为司机不会问你从哪里来的。兴趣点聚焦在,他开始应对这个问题了。这样的视角让我感觉,这就是人生,谁都会遇到问题,遇到就解决,没必要隐藏和逃避,来访者会更勇敢有动力。记得在现场治疗结束后,一位学员提问,这位个案有那么多童年创伤,边缘人格障碍,你是在心理怎么应对的。老师说,我不是带着边缘人格障碍这个假设与他工作,我就是和一个人工作。这样的视角,这样的尊重和谦卑的态度,感染每一位现场学员。他也谈到了自己的女儿,谈到了女儿青春期时,每晚等女儿回家,都没有效果,但内心依然相信爱会再回来。这样的真实感,让我觉得,我做家庭治疗工作,我的孩子还是有权利出现问题,我不必带着那么大的压力面对工作和生活。
学习之路
中方老师让我印象也很深刻。他们穿着很朴素,谈吐很家常,混在人群中你绝对看不出他是北京大学的老师,让人很亲近,很舒服,也许这就是心理咨询工作做久后,可以让人回到本真,内心更笃定。
学习之路
最后我带着一匹小斑马和很多的技术回家了,感谢林红老师,感谢自己,感谢家人们。好好工作,踏实用技术帮助别人。好好生活,用心珍惜。也许明年还回再去。
学习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