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发了一条朋友圈,讲的是我换水,然后不小心把饮水机砸坏了的故事:
图片来自朋友圈截图
我觉得比事件本身更有意思的是大家的反应,主要分为下列几种:
一是觉得好笑,可能再来损我两句。这种一般是比较熟的人。
第二种觉得:你不行的。看吧,我就说。或者加上:看来还得靠我吧。
第三种觉得:为什么没有男生来帮你?太不应该了!
第四种是觉得:竟然换水?女汉子
出了错就表示“我不行”吗?
说真的,我没觉得换水对我来说是一件吃力的事情,所以也不觉得这是一件“需要被帮助的”事情。过去一年里也换过数十次了,可以说是轻车熟路,这次真的是个意外。
可能有人会说,不是不行的话,怎么还会出意外?
比如我们天天都会走路,如果某一天你摔了一跤,你会不会觉得:我不会走路,应该坐轮椅了?如果吃饭呛到,会不会觉得:我不会吃饭,需要胃部插管进食了?
意外谁都会发生,通常情况下并不能代表什么。意外的种类有很多,那么遇到我们之前所没有见过的、没能想到的类型,也不奇怪。
我们通常会对“有结论”感到踏实,而结论是否准确反而不那么重要。而当我们对一件事没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不太确定到底是怎样的时候,会倾向于像盲人摸象一样,从仅有的信息推断出整体的模样。所以当一些人看到“砸坏饮水机”这种不太常见的意外时,就倾向于推断出“你不行”。
心理学的角度讲,这种思维方式容易导致“错误扩大化”。比如一次考试失败就会觉得“学习生涯要毁掉了”“我不是学习的料”等。
你是在帮别人还是帮自己?
我真的觉得换水这件事不需要被帮。我换起来也不会觉得累或者吃力,速度也不比部分男同志慢。可旁人还是会觉得“那怎么可以?”“你不要硬逞强了”等。
可能这些人的过往经验和教育告诉他:照顾女士。进而衍生出:男士多出力。如果是这样,我是多么希望你也能出力帮我把工作做完啊!在这件事上,你可能觉得“帮我换水”是照顾我,但是我觉得“让我换水”才是对我更大的尊重。
如果非要帮我,我会觉得有些无奈,会让我想到“有一种冷,是你妈觉得你冷”。妈都是担心我们的,怕我们受苦受冻。我们如果说“妈,我真不冷”,妈也不会相信。但是可能我们穿着五层秋裤时,并不觉得舒服,反而会感觉有点笨拙和坐立难安。
所以“妈”真的帮到了我们吗?我们需要这样被帮吗?答案通常都是否定的。那么妈为啥还要这样呢?因为这样会让“妈”自己的心里更好受。所以说到底,到底是妈在帮你,还是你在帮妈?
对于“你一定是需要帮助的”,还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有一天你坐上了地铁,一个小朋友在座位上抬头向你微笑,你看向他,心想:我真招小朋友喜欢。结果他说:爷爷您坐这儿吧,别累着了。(女士的话:阿姨您宝宝几个月了?坐下歇歇吧。)你心里会怎么想?我猜一定不是非常愉悦的。
当别人不需要帮助时,我们如果强行给别人帮助,经常会帮倒忙,可能还会让对方觉得“我这么弱吗?”
可如果还是不帮别人就觉得不好受,那么可以先帮助自己,调整下“非要做好人”的那颗心。
我没做过,但是我知道我做不到
可能部分女生觉得自己没有换水的能力。我在没换过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我刚开始尝试的时候也有些吃力,多换几次,摸索下什么角度更合适后,就熟练得多了。
不可否认男女体力上的差距,但是其实一桶水真的没有那么沉。18.9升,大概是四五岁小朋友的重量。而且既然水桶这样设计,我觉得肯定不是故意让一半的人群没有能力换水。其实我们公司日常管理各办公室换水的就是阿姨们,阿姨换水的时候从来没看到男同志上去说:阿姨别动,太沉了,我来帮您!
并不是说所有女生都应该换水,当然有兴趣的可以尝试下。而是说,我们通常被外界灌输某种观念后,没有太多思考就相信了它,并不知不觉地被它禁锢。但是它看起来又是如此地自然和理所应当,我们甚至完全不会去怀疑它的正确性。这一点在《思考,快与慢》中也做了详尽的解释。
对此,我也是深有体会。曾经一路走着“别人眼中正确”的路直到如今,却逐渐发现,这并不能让我快乐。但是以往二十多年形成的的价值观沉重地压在我身上,我害怕一旦背离“别人眼中的正确”就会失败,我担心曾经夸奖我的人,会变成未来看我笑话的人……我又花了几年时间,去逐渐克服恐惧。虽然现在还在起步的初期,但是至少迈出了尝试的脚步。
辉哥说富人心态,就要不断试错。真的,不试试,怎么知道呢?以后会不会后悔我不清楚,但是如果还原地不动,那么我现在就会后悔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