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很多人从农村出外打工,留守儿童是历史中从未有过的大的社会现象。
一档寻亲节目看得人泪流满面。
六岁左右,父母去广东打工,留下他和奶奶,从小长得又廋小,常常受人欺负,奶奶要干农活,压根顾不上他,那个年代又没手机,一年到头看不见父母,幼小的孩子,是多么想念父母啊,有一天突然想自己坐车去广东找父母,就这样走出村庄,半路被“好心”人带路,一带就带到了现在福建的养父母家。虽然养父母哺养长大成人,可是一次次打骂,一次次与弟弟不同对待的责备,压制,心灵受到多少难以抹平的创伤,…回忆往事,女孩泪流不止,完全说不完整。
有时,我也会想起当年我和孩子他爸带着儿子在身边,我们最常讨论的是怕孩子走失(那时上幼儿园,放学时,那么小,总是一个人回家或在小区找小朋友玩)或怕被别人骗走,教孩子站在原地不动,教孩子不要吃别人东西,教孩子记住爸爸妈妈姓名,教孩子记忙家乡地址,教孩子记住居住小区,担心受怕。可是,我们的童年,来父母的声音是敞开大门睡,去晒谷场睡通宵,东西掉了有人捡到会送给你,父母,天天都能见到,期待有好吃的,期待有裁缝来定制新衣,……好在,身边总是一大群人帮忙照看(有时,顾客帮忙接到他们家,有时,经理会提醒你去把你儿子接办公室来玩)那时,居然不知道工作丢了可以再找,假设孩子丟了,那是怎么的伤痛,不仅父母,更多的是孩子,幼小的心灵。
如果走到哪里,孩子能接受当地同样的教育(不用花高价进营利的私立学校;如果人人都文明,如果打工者为社会作一份建设,有他安身之地,谁会忍痛隔离了亲情?(又正因如此,多少留守儿童成了问题孩子,直到长大成人,还在童年潜意识中打转而不自觉)。
曾经,有一个咨询者倾诉,父母去温洲打工,把他寄养在姑奶奶家,姑奶奶的儿媳脾气暴躁,动不动要么责骂,要么挨打,要么吵架,哪怕父母每个月邮寄生活费,本来寄人篱下,在这惶诚惶恐中,他长大了直到现在都不理会姑奶奶一家人,本来充满感激的变成了仇恨,既恨父母离开他,也恨姑奶奶的懦弱不吱声,护佑不了,也恨表婶婶的恶魔。有时,会想,你做不了别人的护花使者,你就不要接手,既然接手,你就更要爱护那个孩子(自已的孩子多少还有血缘牵强的心连心,可是本来就到了别人家有些拘束的孩子,如果你再依仗自已是主人而任意为之,是否有想过,如果是我们自已,希望得到怎样的护佑?
人人是我,是你,是他。世界就会眼中有光,心中有热。自我的天地只是眼前,远方的天地才如此广袤。低到尘埃,在爱与被爱之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