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由于人的个体差异性极大,孩子的可塑性极强,每个孩子又出身于不同的家庭,拥有不同的生活模式和教育模式,加之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及思想见识的不同,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心性和状态。走向学校,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不同,导致了学生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也相差甚远。由于教育的长期性和隐性效果,我们在漫漫教育过程中没有一个具体可行的衡量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德育情况,而目前大部分用分数去衡量一个学生的发展显然太片面。近些年来,高分低能,学习优秀但心理扭曲,网络成瘾,思想变态等问题在学生群体层出不穷,出现了自残自杀,弑母伤师种种恶性事件和极端暴行。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教育的问题到底出在哪?
长久以来都有一个教育理念叫“家校共育”,可目前的教育形式越来越多的把重心推向了学校,忽略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学校的教育虽不说像流水线那般完全统一,但也毕竟是面向广大学生的。不是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被老师关注到。善于表现的还好些,善于隐藏的学生则不易被人察觉。每个老师身上的任务都很重,不可能关心到每一个学生的细微之处,走进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班主任还好一些,可如果只是任课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度更低,了解的就会更少,因为一个孩子只能是班里的五十几分之,学校班级的管理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
作为家庭则不然,每个孩子就是家庭里面的唯一或者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德育方面,教育和管理起来,相对就更有针对性一些,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但弊端就是孩子对父母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太过熟悉,摸得门儿清,所以有的时候反倒管教不灵了。
越来越多的优秀学校注意到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开设了家长学校。个人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中国对于父母的教育很少,没有专门的父母学校,缺乏行之有效的育儿指导,一切都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本能来完成。因为受教育程度不同,思想认识不同,所以也就教育出了形形色色完全不在一个认知平均层面的孩子。其实我觉得在领完结婚证之后,就应该进行家庭生活和孩童教育的指导学习,培训合格之后才能养育孩子,相信这样,中国的人口素质,孩子的教育质量定会提高。
鉴于此,特申请家校互动构筑学校德育工作行动研究,以便更好地进行家校合作,家校互动,更好地指导孩子们的德育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