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你提及我在一个阶段的人生体验,或许能给于某些人参考,让他们感受到思考起伏,以及对待哲学态度变化。
很重要吗?在某个阶段,我也对人的思考方式感到好奇,所以读了很多这样那样的传记,可是大多数感受到只不过而已。
什么意思呢?就是在那样的情形之下,你能够做的选择并不是很多,只是某些具体的选择,最终获得了一定的结果,换了另一个人也许也无不同。
可是我们容易夸大自我的不一样,仿佛总是有着独特的使命,拥有独一无二的意义。
你真相信自己是带着意义来的吗?
我从内心里面时常是相信的,对那些纯然的虚无主义并不相信,可是我依然会陷入一些欲望的陷阱之中,会想着如此这般那般,最终又将自己归纳到正确的生活轨道中来。
铃木俊隆在《禅的初心》中提到,“没啥特别又有些特别”,这是一种修行的态度。“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的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我没有真正看到庐山烟雨,没有看到钱塘的潮水,我心坦然,也淡然。如果看见,也会如此。
这个冬天是比较别致,秋天没有过去,冬天就来了。下了很长时间的雨,经历了长期旱季,让这里的植被印象深刻。
人们说,法性,佛性,或者开悟,都是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对于那些开悟,体验开悟的人来说,没有什么特别,也有些特别。
就如同你说的翻译稿件,或者写小说一样,那有什么特殊的道理,觉得我可以做这件事情,通过这件事情能够让我安下心,同时试图让其他人得到收益,这就够了。
禅师说,我们不能盯着铁轨,而应该盯着目的地,盯着铁轨会让我们头晕眼花,而看着风景,尊重自我的内心前行就好了,万一有了什么挫折和困难,那就接受现实。
为了研究面团如何才能成为上好的面包,佛陀把面包烤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做出上好面包为止,这就是他修行方法。我现在就在做面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