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路上,请对自己狠一点
-1-
简书有一帮人,每天笔耕不辍,点击量始终没有突破。
好吧,我就属于这一类人。
前一段一直在更新连载,周一、二、四、五每周更新四篇,几乎一天都不落。那时候,每篇连载的点击量也就是二三十(确切的说,现在也是二三十),但我从未想过放弃。
没放弃的原因很俗:第一,选的小说题材好写;第二,有两三个一直追文,不离不弃的大哥大姐的支持。我当时秉持的信念就是,只要有一个人喜欢看,我就写。我宁愿为一人,放弃整片森林。这是玩笑话,因为压根没有森林。
直到连载完结,我回顾这五十章的点击量,毫不夸张的说:万念俱灰!
很多人都会说:不用关注点击量,点击量就是个屁,那些没文化的学渣,他们欣赏不了你的深奥。
我曾经也这么认为,不过理智的思考一下,你就会发现,这句话完全就是自我安慰的清汤,起不到丝毫作用。
暂且不说追不追求点击量,就说在不在乎。如果不在乎,不在意,那么直接在电脑里或者手机上下载一个日记本,把写好的东西存进去,不就行了吗?干吗还得连修带改,弄得漂漂亮亮的发到简书上来呢?大家无非就是希望,自己的文章获得更多的曝光和认可。
想到此,也想明白了,但却不能释然。
于是,我开启了长达一周的长吁短叹和连载断更。我的写作,陷入了痛苦期。
-2-
不过,每一个梦想成为作家的人身边都不缺一个碎嘴的损友。
我的那枚无论在我得意或者失意的时候,总是在一旁对我才华和梦想打击和质疑的损友,就是我的亲老公。对这个人,怎么界定呢?很矛盾。他既是我写作路上的绊脚石——总是说我做着不切实际的梦想,又同样是我写作路上的提奥——为我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他一边告诫我说:媳妇儿,人家曹雪芹可是半生潦倒;一边又在老丈母娘骂他媳妇儿的时候,拍着胸脯说:妈,我媳妇儿我养着,她想做什么做什么。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我对着点击量,整日唉声叹气中一招戳中我的要害。
这一次,他换了一张很讽刺的脸,看着我说:你就不能对自己狠一点吗?我就问你,《新华字典》从头看过没有,《成语词典》到底翻过没翻。媳妇儿,我不是说你,就我这文学功底,你还整天听不懂我说话,你还想谈写作?你以为,写作就是喝个咖啡、喝个茶、听段儿音乐、敲敲键盘?
我看着眼前这个混蛋,默默的点点头。
起因是前两天,老公跟我闲聊工作。说他们公司改革,他的职位暂时会有一些变动,他们领导为了开导他,给他打了几个电话。老公说,他就一句话让领导一下子释然。我随口就问:那句话啊?老公回答: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听完这句话,我彻底懵了。脑袋里飘过无数个叠词:啥意思?啥意思?啥意思啊?啥意思......于是我就说:你们说话都不讲人话的吗?电话里闲聊也说诗词?听不懂?
老公立刻看向我,那眼神,就像在看一个奇葩,他慢慢的说:“媳妇儿,难道你没听过这句话?”
我见势不妙,刚想回避。结果他又加了一句:“毛泽东的名句,你都没听过?媳妇儿,你上学的时候,课本都吃肚子里了吗?”
我默默的拿起手机,转向百度。
就因为这事儿,老公决定每天教我一首唐诗。昨天,他把曾经跟我闲聊的一首诗拿过来。是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挺有意思的一首小诗,老公说了第一句:绿蚁新醅酒,然后停在那里看着我。我从来不撒谎,我忘了,大眼瞪小眼的看着他。结果还没等我解释,那个三岁的小家伙,遗传了他老爹的一张毒舌对着我说:“妈妈,我知道,我知道,是红泥小火炉。”他虽然口齿还不完全清晰,但是我们听得很清楚。我当时只有一个冲动,就是把巧克力塞到他嘴里,在让他拿着他的ipad滚蛋,滚到卧室看他的小猪佩奇。那才是他这个年龄的小屁孩儿该看的东西。(好吧,我这是不尊老爱幼、欺负小孩儿的思想,该打该打。)
不过,这件事确实让我反思了好几天。
我本工科出身,文学基础本就差,后天又没有深度学习和思考,文学素养几乎为零。之所以,走上写作的道路:一来是因为爱好,二来是因为全职妈妈这个职业逼得我只能在家写作。如此分析,就不难理解:为何我笔耕不辍却依然无人为我喝彩这件事情了。
有时候,点击量完全可以说明你的实力。这句话或许对一些写小众内容的作者是不负责任的,因为有些作品的受众群体比较有限的。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指标还是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点击量一方面说明,有多少人看了你的文章,喜欢你的标题和立意;另一方面它还说明,你有多少读者关注过你,关注过你的文章。
曾经,我为了点击量,做了几次标题党。事实上,标题党也未必篇篇受捧。我看了许多作家朴实的标题,一样可以获得读者的青睐,为什么?因为他的粉丝多。就像大家都说的咪蒙,我虽然不总看她的文章,但是她的公号就在那里,我关注了,成了她的粉丝,偶有点击。即便是我这样的“偶有点击”都可以给她的点击量增砖添瓦。所以,真正的高点击量是因为有大量粉丝存在,大量粉丝的存在是因为作者持续、高质量的输出。不可否认,没有好的输出,不可能维持读者的关注。
归根结底,还是要写出好东西来。
-3-
我家老公虽然是毒舌,话却不如鸩毒,而是一副苦方良药。
“你就不能对自己狠一点吗?”
是啊,写作是一项著书立说的事业,来不得半点马虎。需要的是“严谨”二字。何为“严谨”,何来“严谨”?在于打牢基本功。
试想,如我这般非文学、史学科班出身的人,无论是在描写事物亦或是组织结构上面,都犹如在浑水之中摸鱼,步履维艰。只有根基打牢,才能使眼前的浑浊逐渐清澈起来,从而钓到大鱼,满载而归。
治学,绝不能粗枝大叶,滥竽充数。否则,治学之人也是一只充数的滥竽,前途竟是荆棘。
最近在读陈忠实的《白鹿原》,屡屡被他的写作功底折服。网络上把他、路遥和贾平凹做了对比,说陈忠实的文章担当得了一个“精”字。
去百度搜陈忠实,可以知道他是作协副主席,也是文坛山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他写《白鹿原》的时候,已经是一位专业作家。但是,他也没想过,这本书将来会有那么大的反响。当将近五十万字的《白鹿原》即将交稿的时候,陈忠实的妻子问他:如果,这本书没出版怎么办?陈忠实老老实实回答:那我就去买鸡,买许多鸡,开个养鸡场。
所以,什么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写作,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坦途,是一种啼血之后才能换取的清脆。
所以说,在写作道路上,我们都是菜鸟,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扎扎实实的学习、心无旁骛的持续输出,是这条道路上的不二法门。就像大家都在减肥,为此想出各种解决办法。事实上,最好的办法早就在那里了:少吃,多运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