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此书,带给我的触动可以归结为三个关键词—— 学习、偏执、环境。
963页纸概述了沃伦·巴菲特由出生到77岁的“滚雪球”之路,而“滚雪球”是一个类比,类比巴菲特的财富积累过程,就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多。除了财富之外,此书全方位的展现了巴菲特的性格、工作、家庭……
实话实说,此书并没有引起我太大的触动。而恰恰因为没有太多起伏,才是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有的样子。若是他的一生像电影一样充斥了太多的低谷和巅峰,那多半是假象。99%的平淡和1%的起伏才是真实的人生,当然,巴菲特是传奇,他的人生也平淡,不过在这平淡的背后,是他孜孜不倦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他持续了77年的学习学习再学习。
相比于99.99%的人,可能巴菲特更多的是对财富的信仰,但是,再深问一句,为什么他对财富的信仰如此之深?我觉得答案是我上文提到的两个字——学习。
当巴菲特的财富传奇之路步入正轨的时候,也大概就是他不想继续在格雷额姆的公司工作的时候,他的“滚雪球”之路好像才正式拉开序幕。然而,在我看来,可能这所有的这一切都建立在他儿时的兴趣,或者是他的好奇心,进而引发他的研究与学习。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他为了拿到赛马场的相关讯息,而求助于父亲霍华德,为了在某个领域一探究境,他可以利用一切他能利用的资源。
除了那颗学习的心之外,另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他的性格特征。他把99.99%的精力都投到了财富领域,与其无关的外貌着装、社交恋爱、八卦琐事统统能省则省、能丢则丢。想想看,好像类似巴菲特一样的传奇都或多或少给人一种另类的感觉。然而,好像也恰恰由于他们的这种偏执,才能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或许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与我们普通人的差距是可以丈量的,就像是班里面的前五名和后五名,但是久而久之,那差距可能就是天壤之别了。
记得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偏激”常常被认为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在巴菲特身上,对投资的偏激,却让他成为了传奇。所以,身边的人,甚至包括父母,他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就让那些涉世未深的小伙伴放弃了自己的偏激。作为对比,巴菲特是令人羡慕的,因为,他有一位做国会议员的爸爸。
如果学习能力和做事偏激都属内在的话,那么巴菲特的父母以及他所处的环境就属外在了。
设想一下,若是巴菲特出生在战火纷飞的中东,或者是贫困撂倒的北非,他还能成就一段投资传奇嘛?我想,概率极低。在吃不饱饭,穿不暖的时候,他肯定没心思阅读学习,也更不可能研究股票。
巴菲特出生于1930年,在他出生的前3年,刚好是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时期,此后,经过了罗斯福新政等措施,美国经济开始腾飞。虽然,这中间仍有起伏,但总体呈快速发展的态势。就像我们中国的古话一样——时势造英雄,在经济的大浪潮下,造就了一位投资英雄。
在略显平淡的《滚雪球》中,我读到了学习、偏执、环境。人物传记不像其他的说理性书籍,有论点加之论据的支撑,在后者中,作者为了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会找一些有趣的事例。然而,自传书籍则要求客观,客观中则是真实,当你不确定作者表达的观点正确与否的时候,那就去看传记吧,其中,你能看到的是普通人生中的不普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