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知识大爆炸,我们可以在各种渠道获得各种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是真知识,有的是伪概念,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正确的识别它们,这就需要我们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
有人掌握真知不断跃迁,春风得意;
有人坚守假识原地踏步,愁眉苦脸。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一书好不好?需要你自己去阅读,然后辨别,我在这里只是就我读到的,结合自己的看法和经验,谈自己的认知突围的过程,不具有普遍性。

关于大脑
我们的大脑不靠谱,我们惯用切片思维,为了获得更好的情绪体验,我们会创造自我,自欺欺人。
人总是感性的,希望自己比别人更好,希望自己永远是正确的,为此大脑会自动创造出能够支撑自己论点的证据,这样让你认为你是正确的。譬如,古时候的盲人摸象,摸到大腿的人说大象是柱子,摸到耳朵的人说大象是蒲扇。我们在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时,大脑已经有一定的倾向,所寻找的证据一定是倾向于自己的立场的。
高中和同桌讨论数学题,答案不同,我坚信是自己正确,让他再算一遍,结果他还是认为他正确,我再算也是我正确。那么究竟是我们谁错了呢?约定找老师裁决,结果都错,明明两人都重复验算,但是还是得到原来的答案。这应该是因为我们的大脑顺从我们的观点,在运算过程中干扰了理性思维,从而得出于真实情况不同的答案。

关于记忆
我们的记忆是被自我意识改造过后的记忆。
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总是建立在他人反馈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不会客观地评价自己,而是不想客观地评价自己。
我们大脑中有关记忆的印象是经过自动美化的,你认为好的东西会越来越好,你认为差的东西会越来越差。古语有云:情人眼里出西施,应该也是这个道理。
以前在外地上学,特别想念家里的饭菜,回想起记忆中妈妈做的菜简直是人间美味,光是想一想就会流口水,而自己在外面吃的东西了无论如何没有家里好吃。但是等到回家真正吃到家里的饭菜,好像又和自己记忆中的感觉不太一样,不是不好吃,而是没有记忆中那么好吃。当我们离家在外,家里的每一件事都被寄托着自己都家的思念,每一样东西都是那么美好,它们已经不仅仅只是原来的样子,它们还有记忆为我们添加的特效。
正和书中说到的一样:
这没有什么神奇的,因为我们是自己记忆的剪辑师,我们的使命就是创造一个“虚假但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所谓现实”,这个现实包括我们自己。

关于懒惰
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看不到某事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因此就不足产生足够的动力。广义上来讲,认知也是一种智慧。
道理我都懂,只是懒?那些说自己懒的人,真的是懒?不是,而是他根本不懂这所谓他懂的道理是什么。检验某个道理自己懂不懂的唯一方法,就是看自己有没有真正的去实践。如果自己懂了,那么自己一定会坚持去践行,因为真正的道理一定是引人向善向好的,自己去践行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收益。
高中自己英语很不好,老师天天逼着学,学不进,各种借口,一直以为是自己懒,但是现在我发现我错了。因为,现在没人逼我,我天天坚持背单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高中自己其他科都很不错,学的很轻松,心里自以为英语过得去,但是自己其他科好,我同样在全班排前几,和别人英语好的成绩差不多,又何必再去学好英语。现在不同了,我想考研,但是英语是致命的伤,英语不好一切为零。学好英语能带给我巨大的回报,所以不用人说,我自己就知道好好学。

趋利避害是生物进化的基因本能,无论人类承不承认,它是刻在我们的骨子里的。有好多我们认为我们做不到的是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利益获得,只要有足够的利益,我相信我们都能够打破我们自以为是的底线,当然这里的底线并不是道德底线,不是让大家去干坏事,而是指的是我们的成长壁垒,突破我们的认知围城,打破思维定势,从而实现自己的跃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