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我们很多人都听过。在这之前的理解是不偏不倚。内圣外王这个概念在看曾国藩传记里听到过,说曾国藩成功的原因做到了“内圣外王”即对自己自律且严格,对外能上下兼容。
今天听万维钢《精英日课》再次刷新我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以前我压根不会把中庸和内生外生联系在一起。万维钢老师认为中庸跟内圣外王是挂钩的,他认为中庸就是内圣外王的具体形态,即有一个坚定的内核,又能灵活处理外部的事务。
坚定的内核就是学会控制自己的各种情绪,在刺激和回应之间做出理性的选择。
阅读曾国藩传记,发现曾国藩一直很自律,如早起、练字。这种自律就是一种克制练习。万维钢老师用自律弹钢琴才能登台表演自由来证明。还用林肯和雍正皇帝写信的例子来证明理性的重要性。我觉得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是一种克制练习,能时常做到,才练就一个人自律的品性,从而达到一种理性的高度。
灵活处理外部的事务,讲的是外在形式可以借鉴和变通。万维钢老师用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两位不同影响力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来说明。曾国藩之所以能成功,也是面对外界的复杂情况,能积极融入其中,从而带动身边环境的改变。这也是儒家说的,先入世才能出世。曾国藩刚考上进士那会儿,在京城做翰林学士,生活是非常苦闷的。他看不惯官场的那些黑暗,尤其是那些潜规则,他就是一名愤青少年。可到了他因家人去世回乡守孝,自筹资金办团练,与太平天国斗争,他开始转变。尤其经历靖港镇第一次失败,在长沙城不受周围官员和乡绅待见。他开始反思自己面对外界的态度,改变自己对外界的方式。
万维钢老师提到了马丁路德金借鉴印度教教义,具体提到了相互学习理论,补充了我对“外王”这个词汇的具体理解。
万维钢老师说“中庸”的最高境界,就是千人千面。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这样的人多少是懂中庸的。我的理解是,只要有一颗坚硬的内核,外界怎么变化,自己怎么变化,都只是融入其中,为了适应其中。也只有前面的“内圣”,才可能达到这个最高境界。所以,我觉得内圣外王这个中庸之道应该是有前后顺序的,内圣在前,外王在后。
难怪文章末尾万维钢老师说:“只有见过他们真正内核的人才能真正理解他们”,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