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好文学习
一起来读《经典常谈》(23)

一起来读《经典常谈》(23)

作者: 惑惑来了 | 来源:发表于2023-03-11 10:16 被阅读0次

由于萧统对“文”进行了“沈思翰藻”的限制,所以在南北朝时新产生的佛典和义疏并没有被时人当作“文”来欣赏。可是那些符合“沈思翰藻”的文章,渐渐变得“浮艳”起来了。“浮”就是虚,表意不直接;“艳”就是连篇累牍,表述不简洁。到了北周时期,李谔首先提倡“文”要复古,后来又有初唐的陈子昂、中唐的元结等人提出了改革文体的思想,但是因为没有找到具体的方法,也没有积极地宣传,终究没有形成宗派产生影响。

真正开创一代新文风的人是中唐时期的韩愈,他最大的贡献,是他提倡了“古文”运动。

很多人都熟悉韩愈的《师说》,他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所谓的“传道”,便是传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之道;所谓“解惑”,就是排斥佛老。他以继承孟子自命,并没有什么新的“道”,但是给宋代的理学家们指明了道统,为宋儒开了先路。

韩愈建立了新的文统。他说他作文取法《尚书》《春秋》《左传》《周易》《诗经》以及《庄子》《楚辞》《史记》,还学习扬雄、司马相如等人。萧统的《文选》里不收录的经、史、子,他都排进了“文”,这是一个大改革,大解放。

如果你认为韩愈是死板的复古派,那就错了,他是以“变古”为复古。他排斥排偶句,力求以散行的句子成文,讲究句式的参差不齐。他行文的标准是“气”:“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气”就是自然的语气,也就是自然的音节,他是有意识地将白话的自然音节引入文章的第一人,可谓开风气之先。所以说,他的“古文”并非完全复古。他提出的“气盛”(语气流畅)这一标准,给后来的创作者指明了写作的道路,宋代的“散文”其实就是继承了他的“新古文”的思想。

柳宗元是韩愈的好友,二人合称“韩柳”,可谓志同道合。柳宗元的学问见解,还要在韩愈之上,并不墨守儒家学说,但是他的人生际遇很惨,不敢为师“传道”,是身体力行的“变古”实践者。他工于游记,文字幽深简洁,创造了描写景物的全新风格,代表作是《永州八记》等。

韩愈门下的弟子很多,分了难、易两派。爱易派主张新而不失自然,爱难派主张新而用语奇怪,这两派中“爱难派”占了上风。他们的文章语意艰涩,僻涩诡异,很难诵读。所以到了唐末宋初,被打倒的骈体文又有了回光返照的迹象,宋初的文坛,就是由雕琢的骈体文和僻涩的古文盘踞着,一直等到一位大咖出现才扭转了这种风气。

这位大咖是谁呢?当然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了。他身居高位,提倡古文运动,比起韩愈来要容易得多。明代推选的“唐宋八大家”,除了韩柳二人之外,其余六人都是宋代人,以欧阳修为首,其余是三苏、王安石、曾巩。后面的五人或是欧阳修的门生,或是被他提拔起来的,所以欧阳修是北宋真正的文坛盟主。

韩愈开了宗派,却没有立宗派,而欧阳修和苏轼是有意地开始立宗派。欧阳修主张为文要自然,曾巩的文风以严谨著称,王安石的文章以精悍胜人,三苏均长于议论,取法《战国策》和《孟子》,苏轼还兼有《庄子》之风。苏轼的文章达到了“自然”的极致,能做到意到笔随,无不尽之处。所以当时和后世学习他的人最多,南宋时期甚至有“苏文熟,天下足”的谚语,可见他的文章影响之大。

欧、苏之后,古人就成了正宗。骈文死了吗?没有。欧阳修将骈文也进行了改革,让它也散文化了,此后便成了定格,这也是古文运动的大收获。

相关文章

  • 读《经典常谈》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10月份读完的第一本书。 自9月份开始翻这本书,前后翻了两遍,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是一本古代文...

  • 读《经典常谈》

    我了解朱自清先生是他的散文,除了教科书,我还买过他的散文集。买这本书我以为又是散文集,但不是的。 本书是十三篇文章...

  • 读《经典常谈》

    八上开始新的名著导读《经典常谈》,因为好奇,先买了本电子书,和《红楼梦十五讲》混着看。所谓混着看就是一会看看《经典...

  • 一起来读《经典常谈》(16)

    今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来了解辞赋。 1.辞赋之源 辞赋起源于屈原的《离骚》和《九章》。 “节分端午为谁言,万古...

  • 一起来读《经典常谈》(20)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其实当时所谓的“文”,不过是些不成片段、不成章节的句子,一直到《周易》《春秋》都是...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一)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子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现代杰出的散文...

  • 悦读月记202101

    2021年的第一篇“悦读月记”,本月合计阅读4本书,累计阅读23天。书单如下: 《经典常谈》,朱自清,北京出版社 ...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二)

    诗经第四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誌)”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原来如此呀?那诗也可写作“誌”...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有感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 就在教人见识经...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三)

    三礼第五 礼之三本: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起来读《经典常谈》(2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cdn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