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经》恩生怨

作者: 无心妙心 | 来源:发表于2017-03-19 12:08 被阅读34次


《反经》作者:赵蕤

《反经》恩生怨


【原文】

《传》称谚曰:“非所怨,勿怨。寡人怨矣。”是知凡怨者,不怨于所疏,必怨于亲密。何以明之?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高子曰:“怨。”孟子曰:“固哉!夫高叟之为诗也。有越人于此,关弓而射我,我则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兄弟关弓而射我,我则泣涕而道之。无他,戚之也。然则《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小弁》,刺幽王也。太子之傅作焉。)

晋使韩简子视秦师云:“师少于我,斗士倍我。”公曰:“何故?”对曰:“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粟,三施而不报,所以来也。”(观秦怒而来,则知至恩必有至怨矣。)

杜邺说王音曰:“邺闻人情恩深者,其养谨;爱至者,其求谨。夫戚而不见异,亲而不见殊(戚,近也。殊,谓异于疏者也。),孰能无怨?此《棠棣》、《角弓》之所作也。”由此观之,故知怨也者,亲之也;恩也者,怨之所生也。不可不察。


【译文】

《左传》上引用了这样一句谚语:“不该怨恨的不要怨恨。可是有的人我却禁不住要恨。”由此可以知道,凡是有怨恨的人,不是恨他所疏远的人,就是恨他所亲近的人。怎么来证明这一道理呢?高子说:“《诗经·小弁》一诗是小人作的。”盂子说:“何以见得?”高子说:“该诗充满怨恨情绪。”

盂子说:“真机械啊!高子竟是这样来研究《诗经》的。假如有一个越国人在这里,弯弓射我,我可以一边说笑一边谈论这件事。这没有别的原因,只为我和他素不相识。可是假如是我的兄弟用箭射我,我就会哭着诉说这件事,这也没别的原因,只为他和我是亲人。《小弁》这首诗里的怨恨情绪,正是热爱亲人的表现。热爱亲人,这是仁啊!”[《小弁》一诗是讽刺周幽王的。

太子的老师所作。]

秦、晋之战,晋惠公命韩简子察看秦国军容。韩简子说:“秦军在人数上少于我军,可斗士却比我们多一倍。”晋惠公问:“这是为什么?”韩简子回答说:“我们出外流亡时,得到了秦国的资助;回国时受到秦国的护送;发生饥荒时,又得到秦国的粮食救济。三次受人家的恩惠却不报答,所以秦军才来攻打我们。”[从秦军怀恨而讨伐晋国,就可以知道,最大的恩德必然产生最大的怨恨。]

杜邺在游说王音时说:“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人之常情一般是对恩情深的,其供养反而少;对最亲爱的人,要求也少。关系亲近却显不出与关系疏远的人有何不同,怎么能没有怨气呢?这就是《诗经》中为什么会有《棠棣》、《角弓》二诗的原因。那就是写兄弟之间互相怨恨的。”由此即可明白,为什么关系亲近的反而要生怨恨。所以说,恩情恰恰是产生怨恨的根源。

这道理不可不弄明白。

相关文章

  • 《反经》恩生怨

    《反经》恩生怨 【原文】 《传》称谚曰:“非所怨,勿怨。寡人怨矣。”是知凡怨者,不怨于所疏,必怨于亲密。何以明之?...

  • 弟子之规人生之范(七十二)

    <一>原文 恩欲报,怨欲忘; 报怨短,报恩长。 <二>注音 <三>注释 恩欲报 恩:恩惠。 怨欲忘 怨...

  • 兔恩恩和兔怨怨

    怨怨和恩恩是兔妈妈的双胞胎儿子,兔妈妈很喜欢他们,常常带他们出去玩。 有一天,兔妈妈接受鱼妈妈...

  • 《反经》反经

    《反经》反经 【原文】 (议曰:理国之要,以仁义赏罚,此其大略也。然用失其宜,反以为害。故着《反经》一章以明之也。...

  • 忘怨恩

    芯儿学习记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不可不念 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不可不忘

  • 摘抄1

    恩不可过,过施则不继,不继则怨生。 情不可密,密交则难久,中断则疏薄之嫌。

  • 升恩斗怨

    今天看到一个新词:升恩斗怨。 特意百度了一下,大致如下: 明贤法师:“升恩斗怨”,老话或说成“斗米养恩,担米养仇”...

  • 一声叹息

    所过的岁月不过是一声叹息,所遇恩者,所拒怨者,生不过时一场离聚

  • 品味菜根一百零八

    108、德怨两忘,恩仇俱泯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如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抛开...

  • 少怨一法

    少怨一法 凡尘茫茫谁无烦 发火生怨常伴年 想来人非佛圣贤 求全责备苦枉然 俄尔覓得人家長 曾经不止滴水恩 有時警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反经》恩生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ckm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