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实上,朗读者在心目中的印象是董卿在台上引领各界名流朗读书信时的岁月安好的模样。朗读者,朗读者背后的故事,以及那一页页铅字纸后的情感,一个个串连起来,会是我心中的迦南胜地。如沐春风的舒适感,温情弥漫的闲适感,会让人沉浸其中不忍抽离。
带着这种妙不可言的情感,毅然选择了德国的《朗读者》。一直坚信,文字是个神奇的存在。字字相连,会串成一个个故事:平淡如水的,跌宕起伏的,离奇怪异的…无所不有。这里的朗读者,依然还是与朗读相关。可不同的是,它却是一个爱情故事,一个不被大家所看好的也不会为大众接受的爱情故事。
15岁的少年米夏恋上了36岁的汉娜,他们读书,交往。这样的畸形恋情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某天汉娜的神秘失踪。而直至八年后,他们再次重逢。那时米夏尔已升入大学,作为法律系学生参与法庭实习,在旁听审判纳粹集中营罪犯时,方知汉娜的真实身份。在一次次的审判中,面对一份重要的报告,需要笔记认证的时候,为了守住自己是文盲的身份,汉娜居然应承了罪行,成了二战末期一场犹太人悲剧的责任承担者,被判处终身监禁,最终在18年后被赦免。可或许谁也不会想到,起码我不会设想到,汉娜对米夏的影响。他始终不曾忘却,不曾忘记他对汉娜的迷恋,因为他一心还是想找寻与汉娜有同样味道的人。在审讯庭上,他担忧,他恐惧,他自责,或许他也挣扎过,可最终也不敢将他和一个可以做他母亲的女人间的爱情公之于众。汉娜18年的监狱时光,可以说是另一番暖心光景。因为朗读这个环节依然如初般地贯穿其中。米夏依旧会为她朗读,将朗读的诗歌,著作录好并为之送去。难得得是,他也依然会为汉娜的出狱做好万全的准备。可故事总会出其不意地带来震惊,汉娜竟然选择了自尽。只留下一地的唏嘘。
故事的背景二战之后,里面历史的复杂让我无力去评判这个故事。或许它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只是在我的生活轨迹之外而已。或许故事不同寻常,可一直贯穿其中的朗读情节又是能打动人心的某个点。朗读时的深情并茂,朗读的诗句所表现出来的希冀,应是一盏心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