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可以写的轻松,也可以写的幽默,但哲学终究属于“被枯燥化”的读物。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不会主动去阅读哲学,而且越是到了中年,越是不会考虑这件事。
“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如果这句话不幸言中,那么我们正在过着各不相同的“不值得过的”生活。一边怨天尤人,一边毫无反思地在绑架中“运转”。当生活成为一种自因,过日子也就只是为了过日子,生下来也就只是为了活下去。也许你需要读一读哲学,即便你不是体制中人,即便你只是个上班族,即便读过之后也没有什么改变。一个差劲的推销员,不是你拒绝购买他手中商品的充分理由。
我无法肯定哲学会吸引人,尤其当我在图书馆看到“哲学类”区域的空旷(你此刻的自喜是一种倨傲)。哲学的幽默如此艰涩,以至于能够为之发笑的读者终归是少数。我对哲学抱有兴趣,但终究徘徊门外。在“不懂逻辑者不得入内”的标志前,在“连逻辑都不懂也敢讨论哲学”的诘问前,我羞愧难当。我无法感知逻辑的美,我也无法感知西哲史上很多文本的魅力,康德的句子令我瞌睡不止,胡塞尔的文章让我头晕脑胀,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克尔凯戈尔,才稍稍心安。
克尔凯戈尔说,“寻找一个对我而言是真理的真理,寻找一个我愿意为它而活、为它而死的理念。”真理是一个关乎生与死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你坐下来为了讨论而讨论的问题。我从文学书,翻到美学、翻到西哲,又翻到宗教学,我从未想过在这上面寻求什么职业收入,也未曾想过某种姿势。它们重新捕捉世界的方式,或者独特的幽默与不安,都会吸引你把它拿起来,用牙咬一下。
我至今无法理解,那些将哲学标榜为“高贵读物”者居心何在?这是在标榜自己属于贵族行列,还是一种自嘲呢?哲学的逼格,不及一把豪车的钥匙。它只是一种饮食男女的需要、彻夜不安、碾转反侧的需要,“就像一万只兔子在你床上跳”。一个觉得自己从不需要哲学的人是可悲的,也许是他第一次读到的哲学书籍伤害了他,甚至是他身边朋友的暗示扼杀了他。而我则要感谢克尔凯戈尔,他让我觉得哲学可以是你自己不安的秘密,而不是讲给别人听的道理。
博尔赫斯在提到蒙田时说,“强制性阅读是错误的观念。他要是在一本书里读到一段费解的话,他就放下不读”。这是读者的自信。即便你不喜欢哲学,也没有什么,更不必为此失落,难道这比你不喜欢百合网的某位嘉宾更糟糕吗?你要相信,总会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遇到一本正确的哲学书,那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哲学。
2016年4月19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