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关于育儿的学习资料或教材实在是丰富,不如途中在动车上现实版的题材更受教。上车后,碰巧前排坐了两个年龄相近的小朋友(大致四岁左右的样子)。通过他俩的一段交流,对“界限”有了新的思考。
情境描述
两个互不相识的家庭,分别由各自的奶奶、妈妈、爸爸带着小孙子/孙女(组织结构很类似),都是一行四人在列车上相遇,碰巧又坐前、后排。
行程总耗时七小时。一切按常理发生着~
一上车,三个大人都在忙乎着各自家中的“小太阳”——渴不渴、饿不饿、睡不睡、厕不厕……
大概三个小时过去了,孩子的所有需求被无微不至地满足着。
三个大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眼睛基本不会长时间离开孩子。
终于,孩子开始把关注点转移向外圈了,开始频繁地从座位上离开,在走廊里走走、跳跳、大声说几句来吸引外在的关注,同时还用他们小小的洞察功能,不时地观察着陌生人的反应。
根据小女孩的表现,判断可能是出于想被更多人关注的初衷,要求妈妈拿出自己的玩具——一只会发出美妙叫声的小鸟,还有小鸟住着的精美的家(鸟笼子),开始在走廊上玩耍。很快小男孩就发现了这个从未见过的精美笼中鸟,从隔着位子观看,到越来越近距离地走过来,并且开始伸手触摸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小玩具。
小女孩很自然地和小男孩一起玩耍起来,你提一会儿,摸摸小鸟;他提一会儿,摆弄下让小鸟唱起来的开关。
不一会儿,车厢里满是童真童趣的欢声笑语和不时兴奋的尖叫……
也就大概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两个小朋友像是换了开关似的,开始互相严肃的讲道理,没过两分钟,气氛很紧张,直到开始争执——“是我的!不是你的!”“是我的!不是你的!”每个人都争着把玩具往自己怀里抱。台词虽然是一样,方向却是完全相反的。
小男孩的力气到底还是比较大,最终抢过笼中鸟,紧紧搂在自己怀里,表情严峻、嘴里还大声喊着“是我的!不是你的!”
下一幕大家都能想得到,小男孩的妈妈从他怀里哄出玩具,轻声说“这是小姐姐的,不是你的,听话哦,还给小姐姐……”于是小男孩放声大哭“是我的!是我的!”小女孩这才从紧张中醒来,也同时放声大哭“是我的!是我的!”
顿时,车厢里的一阵哭闹立刻替代了刚刚过去的嬉笑……
接下来的时间,两家大人各自都管住了自家孩子,孩子也不再能离开自己的座位圈子,像是被“大圣”划了一个紧箍圈,牢牢地圈在里面了。
当然,没有多久孩子坐不住了,除了吃啊喝啊,就开始站在座位上,让自己的身体最大限度的高于座椅靠背,用更大的声音吸引外在的注意。当然,在“金箍圈”的管理下,他们再也没有相遇过,更不会再有冲突发生,于是,两个孩子逐渐安静下来,开始看手机或者独乐乐……
随想
首先,“界限”概念需要从小被教育引导。
虽然自己的孩子也已经二十出头的年纪了,但我们这一代大多数做父母时,都还没经过岗前培训,都在走过之后,如果有幸能有机会接触的话,才知道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存有的优劣势大概都有些什么。
所以,对上述情境,没有发言权做任何评论,只是从中受到启发:
1、如果在开始沟通时,孩子被告知“界限”的概念,会不会有可能减少后期发生冲突的可能。
2、如果在两个孩子之间发生冲突之后,用孩子能够听明白的方式,让他们学会关系界限的处理,会不会让孩子多一些面对冲突的勇气,而不是遇事就想躲避......
(当然,我也完全同意,人都是在“冲突”中成长的观点,没有“冲突”就没有认知“关系”的可能。 )
3、从孩子在公共场合的表现,似乎孩子与环境的关系是没有“界限”概念的!大声嬉闹也好、哭喊也罢,基本家长是没有作为的~
“界限”这个词,在近些年的成年人沟通交往中常常被提到,也似乎成为更多人要求被尊重的一个方面。
从今天两个小朋友的现实版故事中,察觉我们从小对“界限”是缺乏被教育或引导的。就像是很多学校很久前就开始办家长学习班,搞家长教育,其实教育界早已察觉,孩子的教育成败更多的来自家长的觉醒。(但这一点绝不应该成为现在有些孩子责怪父母的理由。毕竟不是所有人在忙于生计时,都能有闲有钱地接触、甚至学习到这些。同时,我始终相信,每一个父母都在每一个阶段给了孩子自己所拥有的最好的一切了。)
由于从小对“界限”基本是没有机会学习或有所认知的,所以成年以后,先是发现,自己的界限常被别人入侵。
举例:
电话接通,并未告知我现在有事要处理,于是放下电话心里嘀咕“我忙的不行,他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实质是——自己的界限并未告知对方,却心生抱怨。当然,人们通常会说“不好意思说我没时间,那样让别人感觉我也太…”,这样的“不好意思”就注定自我界限被侵犯,要么果断表达自己的实情、要么允许自己的“不好意思”,笑纳对方的“唠叨”,开心、安心地面对自己的选择。总之,两者只能存其一。
如果从小接受“界限”概念和教育,意识里的“界限”认知,会有助于成年以后,走上职场的人,更高效地运用和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让自己的生命品质趋于更高。
至于如何进行从小的“界限”教育,应该是此方面专家精深研究或正在研究的课题。
界限决定定位
现在很多时候大家都在讲“定位”问题!从定位的角度看,没有“界限”就没可能精准定位!所以,无论从生活角色还是职场岗位,清晰“界限”一定是生活和工作品质提升,效率提高的基本要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