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开发日记|少即是多

开发日记|少即是多

作者: 宴会说 | 来源:发表于2025-11-04 15:45 被阅读0次

当我第一次决定做一个RAG应用(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心里是兴奋的。检索增强生成——听起来多么高大上!我设想它能像知识问答超人一样,从海量资料中抽取关键信息,再让大语言模型灵活组织输出。于是我开始了一场“完美架构”的堆叠:多层服务、复杂管线、繁琐缓存、花哨检索、动态提示词系统……结果?模型输出不如最初的demo版本。

说实话,那一刻挺打击人的。

我把所有“工程化的理想”都塞进去了:

各层服务模块化到几乎无法直视的程度。

检索部分加了语义相似度筛选、内容评分、多源融合。

生成部分设计了“上下文自适应提示词系统”,能动态拼装 prompt。

甚至还搞了一个“章节级分片逻辑”,把长文拆成碎片再聚合。

看似科学,实则灾难。模型输出的内容要么啰嗦、要么断裂,要么“聪明反被聪明误”。我忙着让系统“更智能”,结果它连最基本的连贯都丢了。

问题出在哪?我开始反思。

一开始我以为是embedding模型不匹配,换了几个;又怀疑向量库召回精度不够,调了半天阈值;甚至怀疑是LLM的temperature太高,改成0.2还是一样。直到有一天,我把所有复杂逻辑关掉,只留下最简单的几步——上传知识 → 检索片段 → 拼接上下文 → 提问生成。结果模型的回答,突然流畅又准确。

那一刻我愣住了。

原来是我自己把模型“弄笨了”。

我后来总结出一种很真实的经验:RAG不是为了复杂,而是为了让模型“理解”上下文。

而我做的那些多层抽象、繁琐管控,其实让上下文变得支离破碎。模型读到的是一个格式化后的碎片集合,而不是一段有机的语义流。你给它再多工具,它也“读不懂你的心”。

于是我重构了整个架构。删掉了三分之二的中间层,保留最关键的两步:

1. 高质量文本整理:不做切片拼接,只在逻辑断点处切分,让每个片段自成语义单元。

2. 轻量化Prompt注入:不追求炫技提示,而是让模型自然地“读懂”资料。

同时,我给团队定下一个简单原则:

> “任何一行代码、一个功能、一个参数,如果不能显著提高生成质量,就不要加。”

这句话听起来像鸡汤,但它真的救了整个项目。

删掉多余逻辑后,模型输出不仅更连贯,而且更“贴题”。以前那种“明明内容都有但就是答不对”的情况几乎消失了。我们反而能集中精力在真正重要的环节——知识质量与上下文语义。

现在回头看,我发现所谓“过度工程化”,其实是焦虑的产物。

我们总担心:如果不多做点功能,别人会说我们不专业;如果架构不够花哨,就显得技术不够“AI”;如果不加点自动优化机制,就好像没用上“智能”。

但真相是:AI开发最大的陷阱,就是试图把“复杂”当作“聪明”。

RAG项目尤其如此。

它的本质不是让模型会推理,而是让模型看得懂资料、答得出问题。

这件事的核心不在架构,而在内容。

与其写十个过滤算法,不如花时间清洗知识库;与其堆规则,不如让prompt更直白;与其追求动态优化,不如先确保静态版本真的好用。

当我彻底接受“少即是多”之后,整个团队的开发节奏也变了。以前一周做三个功能,现在一周只优化一个场景。结果使用体验反而更稳定。RAG成了一个“可靠的工具”,而不是“有时灵、有时傻”的黑箱。

有一次我在复盘时写下这样一句话:

> “RAG不是让机器看懂世界,而是让我们自己看清机器该做什么。”

这可能才是这次开发最大的收获。

技术的尽头不是复杂,而是清晰。

而清晰的前提,是学会放下那些看似聪明、实则徒劳的“工程美学”。

这次RAG开发让我明白,真正的智能,不在代码的层数,而在你能否识别真正有用的那一层。

我从过度工程化中走出来了。

也许下次再写架构,我会先问自己一句:

> “如果不做这个,它会变得更糟吗?”

如果答案是否,那就删。

这就是我这段时间最真实的开发日记——从复杂走向简单,从技术狂热回归理性。

少即是多。

相关文章

  • 少即是多,多即是少

    这是我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第1496天 少即是多,多即是少。 这挺有意思的。 现在我们获取信息太容易了,简直就是信...

  • 阅读,多即是少,少即是多

    俗话说“多多益善”,我们在阅读中也经常抱有这种心态。下单了很多书,搜集了很多电子书,收藏了很多文章。 然而,这些书...

  • 少即是多,少即是得

    正在调整自己早睡早起的习惯,昨天按照作息来的。早早起来,大概四五点钟就醒了,有意识的就起床了,再也没有往日赖床的心...

  • 少即是多

    彭臻华 文 周末看了一部最近在国内热播的印度电影《起跑线》,讲述的就是一对中产阶级的印度夫妇拉吉和米图,为了让女儿...

  • 少即是多

    少即是多 少=多? 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成立 答: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一个观点容易被记住,而很多的观点,每个都记不...

  • 少即是多

    生活中有太多的身不由己,“自由”成为内心深处由来已久的渴望。总以为只要自己努力,能力提升了,自由度就会大了,可是越...

  • 少即是多

    也会会犯错但我不想什么都不做

  • 少即是多

    直到昨天我才把6月份的生活进行了梳理和复盘,而此时7月快过半。为什么拖到现在呢?因为总有事情排在它前面,总在处理那...

  • 少即是多

    在我们传统认知里,一个人同时做好几件事,意味着效率越高。但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注意力被分散,越做越忙,难道就...

  • 少即是多

    书目:《见识》 章节:第二章《人生需要做减法》 很庆幸自己没有在自己的工作上做很多的选择。从第一份工作一直做到现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开发日记|少即是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eutfs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