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空的觉受本身很正常,但如果只是单纯的觉受而没有对空性以及觉性的智慧性体悟,就说明观修的重点放错了地方。
观照无生之明觉——不仅有空,还有明、觉,以及对明、觉其无生性的体悟。
一切外境唯心观、认知自性即法身——这同样是在观修中清清楚楚地体悟到的内容。
2
觉受是会变化的,如果你发现它变化了,就是觉受。
真理是不会变化的,当你见到它后,就会发现无论如何,它也还是如此,只是随着修行的不断深入,你会发现隐藏在它之中更多、更深的秘密,但这些秘密一旦发现之后,就不会再改变,你可能会忘记它,但当你再次看见它时,就会发现,它与你之前发现它的时候一样,没有变过。
3
觉受本身是因缘性的,因缘不同,觉受即不同;真理本身,是非因缘性的,不受因缘的影响。
但你能不能见到它,见了会不会忘,忘了能不能再见,以及如何稳固自己的见,渐渐地使自己再也不忘,这些却是因缘性的。
通过因缘性的选择与训练,最终让自己与真理完全合一,就超越了因缘性,修行的功课也就完成了。
4
体悟,不是用大脑思考。或者说,不是概念化的思考。而是生命本来真相的鲜活性呈现,这种呈现被你自己的心清楚地当下照见了。这不是大脑思维的结果。
5
PY:真理一直都没变,它是恒定的,这是确定无疑的,每次仍需要反复地去体悟吗?
MK:需要的。只有回到真理之中,才能借真理的力量清除陈旧的习气。
6
PY:我是静静地看着它,感知它,这其实也是体悟。
MK:还需要再进一步——那个静静地看着它的我,其实就是它本身.......
7
真正的体悟,不是我体悟真理,是真理体悟真理自己,是真理的自照、自明。
在这种体悟中,你就是真理,真理就是你,安住在这种体悟中,即是真正的修。
8
PY:可是为什么老是会不由自主地出来呢?即使在这种状态有一种形容不出的法喜,但总是待不久,习气的力量感觉很难扭转。
MK:定力太浅。如果就此闭关三年,每天一直安住于其中,定力就非常稳定了。但是在生活中,心总是被各种因缘牵扯,很容易丢掉安住的状态。所以除了每天固定时间的训练,还需要再平时多训练一种快速返回法。随时随地,训练自己返回到它之中,慢慢地,将它的存在训练成一种生命、生活的背景、底色。重点之一是,基本认知一定要改变,特别是对自己的认知,不要再总是回到世俗认知中去。这个基础不改,功夫是很难上去的。具体的功课,要以此基本认知为基础,效果才会好;不然的话,再怎么精进,还是一直落在世俗的认知里,就一直在原地踏步。
9
PY:这个(改变基本认知)有什么好的方法没有?的确容易被流行价值观所盅惑,被他人的言论所影响,而且会盲目去追随一些标准。
MK:象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它。如果对它还有疑惑,就继续深入观修,清除疑惑。如果对它没有疑惑了,却不保护它,任由自己的心被各种观点迷惑,这就是对它没有虔信的表现。对它,需要的是虔信。虔信它,就是虔信上师、本尊。它是唯一的珍宝、唯一的依怙,但如果不珍惜它,那还能怎么办呢?雪师写那么多书,讲那么多话,就是为了让我们认知它,守护它,妙用它。
10
PY:其实回到它是很容易的,但维持时间太短了。
MK:那就一次次地回来。
11
您想要的所有成就,都在它这里。
它自己,已经成就了,你只需要保护好它就行。
它还要成就什么呢?什么也没有。
它,已经是一切。
12
作为文化传播事业,很多事情本身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也需要很多人去做,但这不是【必须去做】的理由。
做选择的基本参考:如果一种选择总是让自己很烦恼,而不是更积极、热情、乐观、开心,那就不是一个适宜的选择。
13
做自己可以做、愿意做、能够做好的事就可以了。事,永远是做不完的。事的种类也多得不可尽数。
做自己愿意做的事,至于别人的看法,留在别人那里就可以了。
14
想到一个故事,且不论其真假,听听就好——某部经典中有人问佛陀,世界的无常——成住坏空、生命的无常——生老病死,到底是怎么来的?佛陀回答说,是我让世界如此的。其人又接着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佛陀说:如来是大自在者,没有原因,如来乐意这么做就做了。(笑)
15
有个体悟分享给您,最近我经常这样观照自己——我,什么也不是.......
没有任何角色,也不是任何角色,只是在因缘中随缘地生活而已。
如果你自己不定义自己,别人对你的所有定义只跟别人有关,跟你无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