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研读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时,感觉前后有很多内容相似,个别内容从次序上有颠倒。比如,“究竟无我分第十七”和“善现启请分第二”,须菩提对同样的问题问了两次。而在“离相寂灭分第十四”中,须菩提已经“深解义趣”,并且激动的“涕泪悲泣”(此处应该用“热泪盈眶”更准确),因此,这之后,须菩提不应该再重新问佛陀刚刚回答完的问题。
于是怀疑个别内容可能次序上有颠倒。然后,对十七品之后的内容,与之前的内容进行对比,发现内容大同小异。只是前后的行文风格上有明显不同。前者带有对场景和表情方面较多的描写成分,后者则更重义理,更为简洁。所以,我猜测应该是两个人记述同一场法会的结果。
古代印度的经文一般是写在贝叶上,写完后整理时难免有个别内容次序颠倒。所以,即便在同一分段里,有时也可能出现明显的思维跳跃现象。这样,就需要按照逻辑顺序对《金刚经》进行重新整理、集结。使得读者读起来更清晰、更顺畅。此外,由于流传久远,在传播过程中,也难免会有个别经文内容遗失。因此,指望完全的逻辑畅通也不现实。
有了这个想法后,就做了个初步的尝试。于是形成下面这个内容。本尝试不可能还原法会现场,也不可能准确表达佛陀原意。仅是提供一种研究《金刚经》的视角。我相信,一定会有人能够依据相同的认识和方法,进一步对《金刚经》进行重新梳理,以便后人能够更准确地理解《金刚经》。
对于含义相同的话,按理说可以仅保留一处,以避免重复。但为了尽可能保留《金刚经》的原貌,在逻辑化《金刚经》部分中,还是把语言不同但意义相同的内容尽可能保留下来。
在第二部分精炼版《金刚经》中,仅对17品-32品进行梳理,又把第一品添加进来,感觉仍具有记录一次法会的完整性。
当然,这种尝试一定存在许多不妥当的地方,工作中也会有遗漏或错误的地方,希望大德和方家们批评指正。
说明:经文中,宋体字代表叙述内容;黑体字代表佛陀讲解内容;楷体字代表须菩提问话内容。这样,便于读者清晰辨认讲话者身份,从而进行区分不同角色的诵读。
编者:崔开源
2018年9月6日于鹿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