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轰轰烈烈的政治变革,
没有好人一定有好报的结局,
但这,才是历史这位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最本真的模样啊。
1、
但这个结局坏吗?说实话,令人惋惜,却可以接受。
如同何监归隐前写下的那首《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50年前,他离开故乡时,满怀一腔治国热血踏上前往长安的道路时,未曾想过的事情。
公元744年,一位老人经历了一场政变,他失去了养子,见证了老友焦遂的死亡,看到了多年前自己便一直追随的那位开创过“开元盛世”的圣君是如何一步步老去。

幸好,大唐的盛世并没有彻底辜负他,岑参、李泌、张小敬、檀棋等人都让他在绝望之境,见证了何为“奇迹”。
太子得救了,他也该骑着他的小毛驴回到自己阔别多年的老乡,这是一位老者落叶归根最后的诉求。
当他说道那句“少小离家”时,心里没来由的一酸。

2、
张小敬和檀棋、李泌这几位认识两天的人,也到了诀别的时刻,我忽然想起庄子的那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在危难时,两人互相帮助,风平浪静后,又因为各自追求的东西不同,从此天各一方。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一别两宽,各自安好。
如是而已。
长安终于平安度过了它暴风雨来临前的又一个考验,非当事人的话,那一百多万的百姓只是会感叹昨夜灯会不尽兴。
他们不知道的是,在黑夜遮蔽下,有多少权力斗争正在上演,崔器、狼卫、静安司、圣人、张小敬、毛顺大师、祝慈等等都是这场漩涡里身不由己的人。
想起毛顺大师家里搜出的设计图上,那句:一文钱两个胡饼。
说实话,这个画面显得有些悲凉,一方面好人并不一定有好报,比如祝慈、焦遂、闻无忌等人,另一方面坏人却坐享其成,直至最后,右相也是安然无恙。

这样的长安,便是第八团守护想念的长安,看上去有些悲凉、没有意义,甚至想让人亲手推倒它。
徐宾在彻底黑化之前,他说了一句话:“我有才,我对大唐有用。”
圣人问他:“如果你有才,那为何还只是八品户部小吏?”
徐宾答道:“原来圣人也是以品级辨别人品。”
这番对话彻底激怒了徐宾,他认为自己的不公源自于:
1、上级不懂得赏识人才;
2、官场腐败,都以右相为主,党派林立;
3、达官显贵瞧不上他。
这是《长安十二时辰》繁华表面下的长安,也是我们看到的那个腐朽的长安,但这是全部吗?
并不是,何监对于徐宾的评价是:诗文平淡无奇,精通术数。
这个评价说出了徐宾不被重用的根源所在,是他放弃了自己术算的专长,选择了用自己软弱的政治、文学才华渴望去打动统治者,这分明是有心救国,却走错了路啊!

借用徐宾的情况来看这个长安,我们不难发现里面绝大多数的人都用错了自己的才能,圣人选择享乐、右相选择争权、萧规选择报复、毛顺选择用手艺制作炸弹……
所以,这样一个结局其实只能算作是妥协的结果,且看圣人面对右相的罪状无动于衷,便可知圣人并没有彻底反思这次惨痛地经历。
何监写着《回乡偶书》的时候,嘴里念叨着:孚啊,阿爷带你回家。
这是他留给自己效力了50年的长安,最后一抹痕迹。
张小敬和李必最后的聊天也很有意思,一个说着修修心再出来治世,另一个说着自己是兵,长安有危险的话还要守着长安。

十一年后,张小敬果然又守了一次:
《安禄山事迹》卷下: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落马,便即枭首,屠割其尸。
喜欢的话,欢迎点赞关注~
知乎:青衣丶
公众号:脑洞趣味历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