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皆知这句名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进而又演变出了:【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家指路】哈,走世界才有世界观!以我浅见:名师指路不如最终自我领悟!
百万里归来,见证华夏的文明和智慧,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有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脚…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开始有了一些不同的视角。
例如:此行自驾六省,万里归来,又一次对【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古训产生了质疑…
首先要指出,这段话的原始版本出自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至于后来演变成“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云云,其实出自当代某些文人墨客的演绎。
简单的逻辑分析下,也不难理解!首先古人读所谓【万卷书】是在竹简上写的,一卷也就几百多则上千个字而已。这个【卷】和当代动辄十几万字一本的书,其文字内容不在一个量级上;是古代人行路比较艰难!超级旅行家徐霞客游三山,需要数月甚至一年的时间,而当代人用现代交通工具,几天就可以走完!本驴友,此行跨六个省,上万里也十多天时间,而背包里随身带的两本书却没有读完!可见,万卷书与万里路,即便是从时间长度来衡量,在当今根本不在一个层级上。
读书和行路,哪个更重要?其实在我看来是不同维度的两个层面,不可比!如果非要把两者分个高下,那我倒觉得是读书更重要!所以,先讲“读万卷书”,再谈“行万里路”,古人诚不我欺也。读书吸收的是智慧,行路见证的是阅历。阅历当然也可以转化上升为智慧,甚至可能比从书中获得的智慧更实用、更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人文素养,阅历就只是阅历,不能够发酵为智慧!举例来说,同样是游览长城,一个普通凡人,大概充其量只能感叹一句:“哇塞长城,这真TMD地长!”
而伟人毛主席面对长城,就会引发思古之幽情,他会想到秦始皇,想到汉武帝,想到成吉思汗,想到朝代更迭,想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想到当代人精彩人生的意义……
瞧!【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这两者,又怎可同日而语呢?
再比如:在大漠隔壁,看到烽烟上升;黄昏下的落日;老粗就会说,哎呀妈呀!烟火直溜溜的往上窜,太阳落山像大锅盖一样!而一句流芳百世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
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诸葛亮。想当年,躬耕陇亩的年轻的卧龙先生,凭什么就敢大言不惭地“自比于管仲、乐毅”,尽管“时人莫之许也”?还不是读书给他带来的自信和底气吗?人家在乡里种田,却可以把天下装在他的心里,这一点非读万卷书不能做到。老子《道德经》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段话用在诸葛亮身上最为贴切。
所以题主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认为,这是个伪概念!两者间并没有直接的可比性,但是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加持。
至于“名师指路不如自己领悟”!中国文化跟重视逻辑和实证的西方文化不一样,我们高度重视体悟。听到了,读到了,如果自己没有悟到,依然是难以发生作用的。孔子、老子、王阳明、释迦摩尼等圣人先贤,哪位圣人最终不是自我开悟的结果呢!
百万里走遍华夏,还是老老实实去读书好了,只有书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被带到坑里就不好了。
【评论】:我感觉这话应该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自己领悟”这几句话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循环啊。如果人,不需要去养这身皮囊,人生理想该怎样追求?难道不是应该手捧万卷书读着,脚行在万里路上,阅无数人人生事,转折区遇到贵人点灯指路,自己领悟。。。修行在,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平天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