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27》

《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27》

作者: 金吾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2-25 21:11 被阅读4次

《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27》

今天是己亥年丙寅月癸巳日,正月廿一,2019年2月25日星期一。

朱熹朱子写在《中庸》前面的序言:

【《中庸章句》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朱子的序言讲了八点:注解篇名、为之定性、介绍此文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文章的结构、特点、性质以及学习建议和价值所在。

张居正讲解说:"这书是孔子之孙子思(子思,前483?-前402,孔子之孙,孔鲤之子,名伋)所作。中是无所偏,庸是不可易。子思以天下的道理,本是中正而无所偏倚,平常而不可改易。但世教衰微,学术不明,往往流于偏僻、好为奇怪,而自失其中庸之理,故作此书以发明之,就名为《中庸》。"

张居正将程颐程子和朱熹朱子的话融合在一起讲解什么是"中庸":"中正而无所偏倚,平常而不可改易",经过这么组合讲解,立刻变得通俗易懂,且概括到位,分毫不差。

像张居正先生这样,能够把艰深的古文,转化为日常语境中的文字,而新组合的文字能够做到不伤原意、不增不减、准确传神又不失神韵,真正做到了"信、达、雅"的境界,功莫大焉!可谓后世学人的福音,今日学者的楷模。

当今之世,至少有六位老师的功德可比张居正:

徐文兵老师注解《黄帝内经》;

华杉老师注解《四书》;

张汝伦老师注解西哲诸位大家如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以及现代西方哲学家如叔本华、尼采、克尔凯郭尔、实用主义三哲人、现象学胡塞尔等;

南师怀谨先生注解《瑜伽师地论》等佛家经典;

叶嘉莹老师注解的诗词。《叶嘉莹读杜甫诗》刷新了我对诗的认知;

何道宽老师对整个传播学的译注,已达一千五百万字之巨;

王春华译的《历史学十二讲》句句入心,用心功力婉然可见,读之感激敬佩。如是说来,西学领域当是英才辈出,只是我所涉浅薄,所知受限,不能例举罢了。

他们都有深入浅出、博采约取、准确深刻、明白无误的特点,都达到了"信、达、雅"的境界。

我的恩师不同于上述诸位老师,师父善于启发、直抵人心,非注解之功可比。

事实上,还是要自己读原著,"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话一点不假,如果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置身事外的旁听者,如果没有把自己投入实际行动和实践活动中,听再多的课,听再高明的老师亲授都没用!就算听孔子本人讲课,如果自己不行动,照样不能实现"读书以变化气质"的目的。《教父三》中,那位短命的主教说:"石头浸在水中,无论多久,里面还是干的。"他取出一块石头敲开,石头的表面和内里,截然不同。这个画面令我震惊良久,至今无法忘却。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时候的人读书是为了修养自身的才能和品格以"变化气质",今天的人读书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正如《麦田守望者》里一直在反复说的那样,"假模假式"。

做事也一样:与其说,不如做。只有行动才能创造价值。《亮剑》里的李云龙,没文化没理论,但他肯干敢干就干成了。至于心理的形式推演、逻辑的理论研究,并非如我们以为的那样,是取得成功的理所当然的必备要素,相反,形式和理论往往要求我们必须要做到自圆其说,仅这一条就能把一个人困死愁城!

事实是,"你想多了"!

解决方法是,"你做了吗?"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中庸>》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2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fzi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