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马家大爷牛肉面的故事
到了清代嘉庆年间享有“怀庆食聖”美誉的陈家十三世祖陈维精,在北京国子监读书期间把陈家祖辈牛肉面的制作技术教给了家境贫寒的东乡同窗马六七,生活上资助马六七,后来马六七把牛肉面制作技艺带入兰州后,在金城兰州开面庄食肆,取名:马家大爷牛肉面。由于马六七经营得法,家境渐渐好了起来,马六七把牛肉面带到了兰州后扬名天下。
自古以来,怀庆府的苏寨萝卜上庄姜(怀姜)闻名于世,陈维精就出生在萝卜之乡苏寨村,与苏寨相邻的上庄自古便是贡品姜的产地,得天地厚的地理环境,为陈家提供了制作牛肉面丰富的食材。
陈维精以柿子和四种粮食混合搭配来酿造面酱、酱油、醋、酒,用当地的苏寨萝卜上庄姜制作清汤牛肉面和老汤牛肉面,用各种食材精烹细调,留下了许多哙炙人口的佳肴配方。后人按照家族传下来的秘制方法卤制各位肉禽类,制作的清汤牛肉面令人回味无穷,赞不绝口。
陈家烹饪之纲要 :"凡一物烹成,必需辅佐。要使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陈家精于制汤,注重用汤。牛肉面以汤为百鲜之源,讲究“清汤”、“浑汤 ”的调制,清浊分明,取其清鲜(用来制作清汤牛肉面),留其浊香(用来制作官府牛肉面等几种高档面食)。
陈谐声最多一次捐款160串(16000钱)。玉皇庙三座房梁嵌杆上均有文字记载。民国十五年碑记上有这样的文字:“我社旧有玉皇庙一所,舞楼三间,创时不知何代,踵而修葺者屡矣。但历年已久庙内殿宇不惟丹青脱落,樑檩朽蠹,甚至墙墉倾圮,神像涂地斯时也。社掌谐声陈公目击神伤,不忍坐视,邀集众人捐款重修。至于舞楼,规模偏小,每逢演剧殊觉不便,随公同议定,改修明三暗五。除修舞楼外又盖山门、修院墙、铺水路、油洗丹青,庙貌鼎新焕然改观矣。”这段文字是对陈谐声业绩的最大肯定。
陈谐声(陈位林的长子1862—1936),清赠六品衔,号老谐。谐声生而奇才,姿性过人,未暇诵读而诗书礼乐,无一不共贯也。 工于柳赵,笔墨生新,瘦硬峭拔,兼有徽赵之韵,迥出时人。谐酬应世故施善为重, 仁义礼智信 ,忠孝廉耻勇为上,厚忠传家,诗书继世。 乡人共为敬重仰慕。乡绅邻里,公私事亦与商榷。乡之玉皇庙戏楼,路基,宗祠,不惜数百金极力主修;人有争讼委曲宛转,未有不为之解纷者也。谐少负隽才,文采秀逸,淡于仕进,潜心修身。少时即攻医食同源之方剂,清未曾参与《荒景食济》编纂,书以“简增、繁节、陋删”为准,系统介绍各种可食用的植物及肉类烹饪方法,其中包括鼠类可食,这不仅是教给人们的荒年生存法则,而且还介绍了多种美食的烹饪方式。
陈谐声和弟弟陈和声是地道的慈善家。他们十分热心地方公益,见义必为。他们见沿丹河古驿道河段屡经大水的溢涌浸蚀,路脊塌陷严重,常有水漫农田,于是慨然提议捐修河道,动工修葺。同年,在乡绅四邻的支持下,筹集资金,运筹帷幄,修建桥梁三座,基石鳞次,固若康庄,前后历时四载。光绪十九年,陈谐声带头捐献田地四亩,资助村中孩子学四书,读五经。灾年时,他还常出谷均粜,接济乡邻。民国十五年陈谐声任总理,重修玉皇庙,戏楼,路基。官府嘉其行,赠六品衔义士。(见民国十五年的碑文记载),菊纯称他“捐资巨千,劳苦功高”,这对子孙后代的影响非常深远。陈谐声乐善好施,碰到卖肉丸小吃,麻糖点心时让村中小孩尽情吃喝,然后由他一并付帳,在清化一带,口碑极佳。祖辈积德,儿孙受益,继承这样的传统文化,子孙们受益非浅。
陈谐声对祖辈传下来的牛肉面和小车牛肉的做法与吃法要求很高,牛肉、牛骨、土鸡、牛肝清炖熬制的牛肉高汤,仅以少许盐和二十三种调料提味就可以尝到牛肉清汤道地的原汁原味。一碗精烹细调的牛肉面简直就像一种艺术品,不仅冲击人们视觉,诱惑人们的舌头,也能彰显他的涵养和专业精神。一碗面的表现除了他的手艺,也牵涉吃面者的品味。懂得吃的人会指挥厨艺来配合食性,陈谐声对吃牛肉面要求很讲究,优其是冬天,他说:“上桌后要在6分钟内吃完,绝对不可以怠慢,否则就糟贱了这美味佳肴”。先喝二口汤,而后吃面条和牛肉,所以吃牛肉面只能速战速决,方能品味牛肉面合和之妙的精髓。陈谐声对每一种调料配方重点讲求调和之美,这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髓
陈九如先生读懂了祖上的厚重大爱,也承继了父辈们的高尚品格,他在兰州曾几十次捐款捐物,奉献爱心。2014年5月,他把价值50多万元的电子科教器材捐给兰州当地10所学校,当地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引起极大反响。
博爱县苏寨村,还有更多厚重的文化,更多与陈家牛肉面有关的历史故事。
拉面千丝香,惟独马家爷。
马家大爷牛肉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