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青少年的成长。”是《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中最让我感动的语句,也是本书的核心观点。 是的这个和时下最流行的一些观点是不同的。毕竟现在鸡娃卷娃这么夸张,更多的人是害怕孩子错过了所谓的各类敏感期。 那么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行为等各项特征,你真的了解吗?我想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都应该了解清楚,而不是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当参照物了。这样你才会真的放下焦虑。
曾经的我发觉每次考试,考完学生无任何情绪波动反而着急的是老师,emo的是老师,不断的陷入怀疑,原来工作痛苦的源头不止疾病。对我们这些已经习惯了契约社会的人来说,往往只有 在对方达到自己的要求或者对方具有回应自己要求的能力时,才会对人尊重和信任。
但是,如果本着这个原则,就难以对那些挑战“不能”的儿童产生尊重和信任。只有摘下“能”与“不能”的有色眼镜,才能看到每位儿童挑战固有学习的情景,才能看到他们无可比拟的、个性化的经验和创造。
这种个性化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在教学中是否能够形成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将近有三成)取决于能否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而教师的经验与学习的理论、教学的技能,不过占了三成的比例。因此,只有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儿童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才能使他们轻松自如地参与、交流自有的思考与意向,这种自由的交流又产生出多样而丰富的串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