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资治通鉴》D355:大军不可空手而还。如落在匈奴军队后面,便袭

《资治通鉴》D355:大军不可空手而还。如落在匈奴军队后面,便袭

作者: 拉闲散闷轻煮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25-05-16 08:13 被阅读0次

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355《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二十三卷-11

主动出击

这一年,匈奴侵入汉朝边境进行侵扰。汉朝派兵追杀,斩杀、俘获匈奴兵九千人,生擒匈奴瓯脱王,汉军则没什么伤亡。

匈奴见瓯脱王为汉所擒,感到害怕,认为他将引导汉军袭击匈奴,便向西北远远退去,不敢再南下寻觅水草。汉朝征发百姓屯戍瓯脱地区。

匈奴又派九千骑兵屯驻于受降城(今蒙古国南戈壁省内,为当年接受匈奴左大都尉投降而筑),以防备汉朝袭击。

匈奴在受降城以北的余吾水(今蒙古国土拉河或其支流)上架设桥梁,使军队能够渡河,准备一旦失败可以迅速奔逃。

匈奴单于打算请求与汉朝和亲,又怕汉朝不肯答应,所以不愿先提出,而是常常命官员向汉朝派往匈奴的使节暗示。

匈奴对汉朝的侵扰掳掠越来越少,对汉朝使节越来越优待。希望通过这样来逐渐达到和亲的目的。汉朝对匈奴也采取笼络的态度。

辽东乌桓部落反叛。当初,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东胡,东胡残余部众分别占据乌桓及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形成了两个部族,世代臣服于匈奴。

汉武帝击破匈奴左翼地区,将乌桓迁徙到上谷(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及周边区域)、渔阳(今天津市蓟州区)、右北平和辽东的塞外地区,令其为汉朝侦察匈奴动静。

汉朝还设置了护乌桓校尉一官,负责对乌桓人的监督和管理,使他们不能与匈奴建立联系。随着乌桓势力的强大,乌桓起兵反叛汉朝。

先前,匈奴骑兵三千余人侵入五原(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杀掠数千人,后又派骑兵数万南下,沿汉朝边塞移动,一路进攻汉朝设于塞外的堡垒,掳掠边塞官吏和百姓而去。

当时,汉朝边疆各郡的烽火报警设施严密,匈奴扰边没什么收获,所以很少来犯。后汉朝又获得归降的匈奴人,得知乌桓人曾经挖掘单于祖先坟墓,引起匈奴怨恨,正派出两万骑兵袭击乌桓。

霍光打算发兵迎击匈奴,询问护军都尉赵充国的意见。赵充国认为:“乌桓几次进犯边塞,如今匈奴袭击他们,对我们很有利。再者,匈奴现在很少来侵扰,我国北部边疆所幸无事。

蛮夷之间相互攻击,而我们却发兵迎战,招他们来生事,这不是好计策!”

霍光又询问中郎将范明友,范明友认为可以迎击。于是霍光任命范明友为度辽将军,率领骑兵两万迎击匈奴。

匈奴得知汉军出塞的消息后,撤退而去。

出征前,霍光曾告诫范明友说:“大军不可空手而还。如落在匈奴军队后面,便袭击乌桓。”

乌桓当时刚刚受到匈奴打击,范明友既然没能追上匈奴,便乘乌桓疲惫之机发动攻击,斩杀六千余人,取得三名乌桓首领人头。匈奴从此大为惊恐,不再向汉朝出兵。

感思:汉武帝的“穷兵黩武”虽透支了汉朝国力,但确实打垮了匈奴的锐气,使其从“草原霸主”沦为“边患残余”。

到昭帝时期,匈奴已不复冒顿、老上单于时代的强盛,内部矛盾加剧,对汉朝的态度也从“掳掠”转向“试探性求和”。

匈奴在受降城屯兵、架桥备逃,表明其转入防御姿态,甚至担心汉军会乘胜追击;单于想求和亲却不敢明言,只能通过优待汉使示好,反映出匈奴既想缓和关系,又怕主动示弱会进一步丧失威信。

而乌桓的叛服无常,是夹在大国之间的弱者生存策略。

乌桓曾被匈奴压制,后归附汉朝,一旦实力增强便试图独立。臣服与背叛的循环,与人性中的“趋利避害”一致:弱者依附强者,但又不甘永远受制于人。

霍光最终选择范明友的建议而非赵充国的“坐观其变”, 两种战略眼光高下立现:

赵充国的“保守派”思路的理由是蛮夷互斗对汉朝有利,不必主动介入,避免引火烧身。优点是节省国力,减少不必要的军事消耗。缺点是过于被动,错失削弱匈奴、震慑乌桓的时机。

霍光(范明友)的“主动出击”策略的理由是匈奴已退,但乌桓新败,正是立威良机。

优点一是低成本高收益。乌桓疲弱,汉军以极小代价斩获六千首级,极大震慑边疆各部;

二是间接打击匈奴。匈奴见乌桓被汉军轻易击溃,更加不敢南犯,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三是巩固边疆秩序。明确告诉周边部族,叛汉者必遭严惩,维持汉朝权威。

缺点是若处理不当,可能激化乌桓仇恨。但霍光通过精准打击避免了长期恶化。

结论是霍光的决策更胜一筹。赵充国的建议虽稳妥,但汉朝此时需要的是主动塑造边疆格局,而非消极观望。

霍光的行动不仅避免了与匈奴直接冲突,还通过打击乌桓向匈奴传递了“汉军随时可出手”的信号,进一步巩固了汉朝的战略优势。

霍光的决策展现了顶级政治家的眼光:在最适合的时机,用最小的成本,达成最大的战略收益

历史属于敢于主动出击的人。 霍光的选择不仅巩固了汉朝的边疆安全,也为后来的“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

  • 《起源》 | 第十一章

    公元二百年 北匈奴大势已去。国家分崩离析,军队四散溃逃。匈奴大军往西逃串,进入康居国。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其中一支残...

  • 西汉名将赵充国 (三)

    公元九十九年这次出征匈奴的战役,开陵侯率领的楼兰军队进攻车师,出师不利,无功而返;李陵的人马陷入匈奴军队的重...

  • 华杉版资治通鉴【231】单于大战之五进三。2018-09-20

    4、 匈奴匈奴呼韩邪单于派遣他的弟弟右谷蠡王等西袭屠耆单于屯驻的军队,杀死及俘虏一万余人。屠耆单于接到消息,即刻自...

  • 《焚书坑儒》读后感

    焚书坑儒主要讲了秦始皇登基后,天下并不太平。有的匈奴部落在边境挑起战争,他让大军把匈奴人打跑了,但是他又害怕匈...

  • 枭雄?应该算他一个!

    一代枭雄吴王阖闾 ①|少年有志 ……………………………… 袭楚,复得王舟而还 袭击楚国的军队,又夺回先王的战船,然...

  • 华杉版资治通鉴【86】越是老板,越要对自己的下属彬彬有礼

    2、 刘邦亲率大军讨伐韩王信,在铜鞮(di)击破韩王信的军队,斩其将王喜。韩王信逃亡匈奴。白土人曼丘臣、王黄等立赵...

  • 电视剧,大汉天子 马邑之战 匈奴来犯,汉武帝,准备伏击匈奴大军 不料,消息走露(其实也是意料之中,几十万大军打伏击...

  • 督战大臣之死

    “韩将军!快走吧,晋城已经守不住了。”奉命督战的冯世礼此时心急如焚,十二万匈奴大军兵临城下,这还只是匈奴右贤王的军...

  • 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哪去了

    公元前1世纪时汉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创,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

  • 如果海默•肖恩VS周瑜+周瑜的军队+诸葛亮

    周瑜的军队+周瑜(后面简称周瑜):我可有10【兆(不是)】万大军,投降吧。 海默•肖恩:你们动了,我怀疑你们患上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资治通鉴》D355:大军不可空手而还。如落在匈奴军队后面,便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gewi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