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念无相谓之空 无法不备谓之假 不一不异谓之中

一念无相谓之空 无法不备谓之假 不一不异谓之中

作者: 萬染歸淨淨歸何處 | 来源:发表于2017-03-11 07:24 被阅读0次
一念无相谓之空 无法不备谓之假 不一不异谓之中 一念无相谓之空 无法不备谓之假 不一不异谓之中

炉香乍爇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息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一念无相谓之空 无法不备谓之假 不一不异谓之中

荆溪曰:「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自利利他在此而已。此乃宗师临终,以此三观之道示于后昆,以为心要也。

夫三观者,智者禀之于南岳,南岳传之于北齐,北齐承之于龙树,故曰:「文师用心,一依《释论》。」若究其根源,非唯始自龙树而已。故《义例》云:「况复三观本宗《璎珞》,补处大士金口亲承。」信知本自于大觉世尊也。

然三观所出,或云《璎珞》、或云《大品》、或云《智论》、或云《中论》,的指若何?

曰:三观之法,其文出《璎珞》、《大品》,义旨归于《法华》圆顿,传之于诸祖,赞之于龙树,广之于天台。故《四念处》云:「若论数整足,须依《璎珞》;若扶三观次第,须依《大品》。」《璎珞经》云:「从假入空二谛观,从空入假平等观,二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谛。」

一念无相谓之空 无法不备谓之假 不一不异谓之中

观出于《大品》者,经云:「欲以道慧具足道种慧,当学般若;欲以道种慧具足一切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当学般若。」欲以道慧(空),欲以道种慧(假),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中),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惑尽智显)。准此二经皆明三观,故云「本宗《璎珞》」,又云「以《大品》为观法」也。

言「义旨归于《法华》圆顿」者,以由开权显实,诸教咸会,无非一心三观故也。《义例》云:「以《法华》为宗骨。」是此之谓乎?

「传之于诸祖」者,迦叶已下所传即此道也。

言「赞之于龙树」者,《大品》既有「三智」之文,经文似如次第,《智论》释此,取意言之,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三智既在一心,智由观成,非一心三观,何能成于一心三智?故智既在,以智显观,亦见三观一心也。「以《智论》为指南」,其在兹乎!但《中论》直明三观,不说一心,故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此文虽傍通诸教,义正归圆。何者?既云「即空」,又云「亦名假名」等,显秪于一法,便是有三,岂非圆义耶?但不显说一心,故更用「三智实在一心」之文,显乎三观亦一心也。是知「赞之于龙树」,其义明矣。

一念无相谓之空 无法不备谓之假 不一不异谓之中

既部通诸教,祖师释义,不妨随文用与,故云:「若四句对教,自是别途。」

或者疑曰:未审北齐正依何文耶?为《智论》耶?为《中论》耶?若云中观,《止观》那云「文师用心,一依《释论》」?若云《释论》,且今家正是宗于《中论》观法,岂是《释论》耶?

今谓北齐宗于《中论》四句观法,复以《智论》「三智实在一心」之文显之,成乎一心三观也。《止观》及荆溪但云《释论》、《智论》者,以由《中论》之中略出,故总言《智论》等也。《辅行》云:「《付法传》云:『龙树造《大无畏论》,有十万偈。《中论》从彼略出大纲,有五百偈。』」今藏中青目注者是也。

疑曰:灵山会上,法付迦叶。《中论》观法自属于《般若》,尽传之于龙树。若尔,则迦叶已下,龙树之前所传非三观耶?

曰:《般若》虽付,未之受也,至乎《法华》,方能信解。《般若》虽说,犹未发挥,至乎龙树,方赞述之。龙树乃灭后判教者,非以《法华》之意,显乎《般若》之文,乃明一心三观。当知灵山根利,不必委明。例如性、相二空,经中但说一句已,开四句者,为钝根故,故云「《中论》观法,但被末代钝根」是也。灵山虽不委明,机缘不妨领会,以由昔曾说故。灭后,诸祖既有典型,更相授,故云「传之于诸祖」也。

若据灵山会上,但佛之知见,迦叶传之,何以具三观之义耶?

曰:佛之知见,莫非三谛佛性。既以此法点示众生,欲入此道,莫非以观照之,以照此故,即名三观。是知灵山虽不委明,义亦具矣。故迦叶所传,传之诸祖,但龙树释经委明之也,非已前诸祖不传此道矣。

一念无相谓之空 无法不备谓之假 不一不异谓之中

言「广之于天台」者,《摩诃止观》莫不广明三观之法也。

疑曰:《璎珞》三观似如次第,何以今家以此次第之法而为所传?

曰:圆顿之法,别无其体,即指次第为不次第,况复《璎珞》次第文后亦有三观法界之说,岂非圆意乎?当以意会,不以文拘。既部在《方等》,尊极唯圆,据胜为论,即圆三观也。故知一家所传三观之道,出自于佛经,传于诸祖,赞之于龙树,广之于天台也。

疑者曰:若谓天台所传亦三观者,且《摩诃止观》正明观法不思议境,于修德境中明于修相,祖述龙树,但说性相空观而已,何以见得具于三观耶?

曰:天台所说三观秪恐得空,诸法既空,当处宛然,不一不异,即具三观。所以修德境中虽但明空,即具三也。故《止观》于三境之后结成三观,意显此矣。例如《法华三昧仪》中明于观法,但四句亦秪明空便具三观,何以故见得具三耶?如四明云:「《法华三昧仪》中略明三观,即有九种证相。」斯为明据。是知一家所明观法亦不出于三观也。

大哉!此道真复性还源之要术者也。虽众生皆有佛之知见,若不以此道照之,何由开悟?但不得意者,指为文字之学,谓非穷理尽性之道。哀哉!

一念无相谓之空 无法不备谓之假 不一不异谓之中

相关文章

  • 一念无相谓之空 无法不备谓之假 不一不异谓之中

    炉香乍爇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息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

  • 宋|知人吟-邵雍

    君子知人出于知,小人知人出于私。 出于知,则同乎理者谓之是,异乎理者谓之非。 出于私,则同乎己者谓之是,异乎己者谓...

  • 致中和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 和为贵

    孔子首倡“中庸”,子思据其意而著《中庸》,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礼之用,和为贵”。

  • 和为贵

    孔子首倡“中庸”,子思据其意而著《中庸》,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礼之用,和为贵”...

  • ⊙定然与必然

    . 先源前原谓之本。 因应自化之谓性。 返空复玄谓之机。 并化相中之谓能。 菩提无树有种。 明镜非台俱性。 性体,...

  • #华与华书房#华杉注王阳明《传习录》【58】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致中和的根本,在于至诚无息,在于修养“天下之至诚”。 【问:“伊川谓‘不当于...

  • 名家名言

    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 荀子——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 孟子——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笪重光——空...

  • 圣人之学,只是一诚

    从目所示,妍丑自别,不作一念,谓之明;从耳所听,清浊自别,不作一念,谓之聪;从心所思,是非自别,不作一念,谓之睿。...

  • 荀子初识十二

    其十二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念无相谓之空 无法不备谓之假 不一不异谓之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gha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