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怀善意,温柔以待,出口择言,暴力就会远离。
―丁若木
《非暴力沟通》是马歇尔·卢森堡50多年研究的总结。他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也是一名临床心理学专家,曾经提出了闻名世界的非暴力沟通理论,并且根据这个理论成立了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
听了这本书之后,反省自我,原来生活中我也会有不经意地使用暴力语言进行沟通。
书中举例生活中的暴力沟通:
“你还知道回来!天天这么晚回家,家里什么都不管,谁知道你是真加班去了还是跟人喝酒去了!”
其实我也会讲类似的暴力语言:
“你们真懒啊!就知道玩游戏,垃圾都满出来了,还不知道倒掉!被子不叠一团糟,猪圈吗?”
“你看看,所有能装水的小花瓶,你都拿去当烟灰缸了!真不像样啊!”
这本书第三部分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来表达,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哎,我给你的这么重要的文件,你怎么就随便放在公共会议室啊?”
明显有责备的异味,也是一句暴力语言。用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来表达,是这样的:
“我看见刚才给你的重要文件没收起来,放在公共会议室了(观察),这个我就担心不太安全(感受),会议室里人来人往的,让客户看见就不好了。这么重要的文件既然交给你了(需要),以后还是请你注意妥善保存(请求)。”
这样看来,你也许会说:这样说话,要想这么多,还不累死。
其实语言并不复杂,只是之前我们没有意识到,也行稍加调整,就会发生变化。
书中在讲暴力语言,以及分析原因,如何更尊重更平等地表达。有的是书中的例子,有的是我的创意。看看语言中的变化会带来怎样的不同。
1.暴力语言之贴标签:由道德评判而产生了偏见,语言中有责怪意味。
“小王啊,你也太懒了,桌子这么脏都能坐下去!赶紧擦擦吧!”
放下评判。不要认为自己一天擦一次桌子,别人一星期擦一次,就罪不可恕。真诚地表达关系关心。
“小王啊,我发现你一礼拜才擦一次桌子,但是咱们办公室窗户不密封,灰太大,桌子上落灰对你的身体不好。你每天擦一次可能更好。”
2.暴力语言之回避责任
“妈妈都快累死了,成天给你当牛做马,你还不听话!”
妈妈本来也是出于对家庭的责任心和对孩子的爱才去做这些事的,这句话的表达的是“不得不做”的怨气。
我想可以这么去表达:
“妈妈拖地、洗衣服,有点累了(感受),你也看了一个上午的书了(观察),我想我们一起喝杯热水(需要),你觉的怎么样?(请求)”
3.“我真是个废物,连这点事情都做不好”。
这句话包含了两个暴力因素:“废物”是贴标签,“什么事都要做好”是强人所难。
“为了这个任务,翻阅了很多资料(观察),我是认真的,一如既往地想把任务完成(感受)。或许情况有变,任务要求提高了(需要),也许咨询同事,会有更好的改进意见(请求)”
4.“我压力那么大,抽根烟放松一下怎么了?要你来多管闲事!”
这句话就是由原因和结果组成的。“我压力那么大”这句话是原因,“抽根烟放松一下”这句话是结果。
“工作很忙,要求又高(观察),我都累死了(感受),抽根烟让我放松点(需要),你就当没看见吧!(请求)”
哈哈,不知有没有学到要点?所有的语言背后都是某种信念,价值观。
只要改变了自己,真正爱自己,爱他人,爱这个世界,充满善意,才会有尊重、平等的语言出现。
我是丁若木,相信叙事的力量。
坚持叙说226他,坚持跑步208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