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报名的心理咨询师在线督导课程,从本月初开启密集上课,过程烧脑自不必说,每次课后还需提交小结。这种输出倒逼输入的设置,最大的优点是让我每次须得认真听讲。
今天是第四场,督导师是精通认知行为疗法的徐勇老师,受督案例是“强迫思考反复清洗的强迫女性”,讲到一位母亲几年前起脑海不时浮现孩子黑白照,之后会担心孩子因此遭遇不幸,于是出现反复清洗等行为直到脑海中图片变成别人家的孩子,才能停止强迫性行为。其想停止强迫行为,遂去精神科就医用药,后结合心理咨询。
咨询理论、技术与方法方面的收获:
了解到不同的疗法不分优劣,只是各自目标不同。不过无论最初采取何种疗法,如进行长程治疗,都会趋向整合疗法。
和精神分析相较,认知行为疗法系目标指向,具有时限性。就本案例而言,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关键在于暴露和反应预防,通过认知重构和行为干预,帮助来访者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不合理性,进而发展出新的应对方式。
关于案主的不合理想法,可谓之不情愿不想要的切入性想法,带有威胁性,引发痛苦和焦虑。然想法本身并无问题,问题是案主把这种切入性想法太当回事,高估了可能性和危险性,无法区分想法与现实。该想法引发焦虑,强迫行为应对目的是消除认为的危险和缓解当下的焦虑。是寻求安全的行为,短期效果虽好,长期效果十分糟糕,会导致承受焦虑的能力越来越弱。
强迫症两大类(担心患病,行为是反复清洗;担心自己的疏忽带来灾难,行为是反复检查),生物因素是生物易感性(承受不确定性的能力较弱),素质因素是基因、早年依恋关系安全与否(对婴幼儿大脑发育有关),一般从青春期开始。人群特点是谨小慎微、做事认真。强迫行为模式旨在规避风险、控制、获得确定感。
咨询师可适时进行暴露示范,与来访者讨论小概率事件不是不会发生,“万一”的结果是其必须承受的。咨询目标不是解决焦虑,而且提高焦虑的适应能力。急性强迫症(发病半年内)可不服药,病程越长越难治疗,必要时需家属配合,主要起监督作用。
自我反思与成长收获:
来访者和咨询师的关系不是配合,而应强调合作,咨询师要根据来访者的认知和领悟能力,努力把来访者培训为自己的治疗师,帮助来访者真正理解发病机制,理解自己的强迫行为(思维)是如何产生、发展的。为了获得理解,需了解来访者成长经历。助人自助,是我们工作的终极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