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灯芯花颜

建园子要因地制宜,写文章也要先发掘作者本身之特征,突出特长,发挥顺应自然,表现自然的笔风,达到字字珠玑理想效果。
2017年10月14日星期六 天气:小雨
友阿广场六楼开了家图书藏品展览吧。书变成了一种时尚,吧里营造出的一种文化气息流。但有位络腮胡大叔坐在吧中喝着“布朗尼甜梦”的反差实在好萌。
图书吧在空间设计上饱含深意——以五边形为主要元素构成,多处悠长、曲折的回廊,整个空间几乎没有一处是对称的。将茶园的自然景观作为灵感来源,有种苏州园林式的“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不仅让人拥有转身即风景的期待,而且在有限的面积中容纳了更多的意味。
在图书架上寻得这本《园林清话》,很符合当时的氛围。作者陈从周是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能诗善画,精通昆曲,博学多识,才艺非凡。陈前辈的地位撂在这儿,还没有开始读,内心先敬畏三分了。
简书写友里有一类古风范的写手,和大量接触过中国古典文化有关系吧,如果人物能放在待月迎风、花影移墙的中国园子里,那将是一番多么的美、神和迷离。
我们看中国的园林,有动、静观之分。在园中有驻足的观赏点,这就是静观。现在很多的家庭庭院落,实际是就是专注静观。在这宜坐宜留的环境里,有槛前细数游鱼,有峰峦当窗,宛如画中,静中生趣。
动观就是有较长的浏览路线。大的园子如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就是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的。径缘池转,廊引人随,“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妙在移步换影,这就是动观的魅力。
园林还有仰观和俯观之分,楼阁掩映,山石森严,曲水弯环,皆在此理。“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把人的视线引上仰观,写文章的人更应对园林层次、空间感和声感敏感,才能写出这样优美的词句。“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则又是留心俯视所致。
中国园林为什么会让人百看不厌呢?风景洵美是一个原因,重要的是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和历史。文物与景区园林相结合,文物赖以保存,园林借以丰富多彩。
中国的园林还有一种绝妙的美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现在好多仿古园林景观,唯恐游人不解,在门口立水泥牌匾,上刻XX景区,做着大广告,游人在下面争着照相,到此一游,这已经失去了中国园林的“含蓄”精神所在。
苏州的拙政园有一处荷风四面亭,更是佳例。人临其境即使无有荷风,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遐思。镇江别峰庵,小斋三间,一庭花树,门联写着“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人见到时无不心怀舒畅,感到景致宜人。写文章也如此理啊,在于精,在乎质,花香不在多,室雅也无须大啊。
园林的建造要事先对全园作周密分析。北京圆明园,是因水成景,借景于西山,景致以水而筑,招西山入园,终成“万园之园”。无锡寄畅园,景物面山而构,纳园外山景于园内。苏州的网师园则以水为中心,有一院虽无水,但角凿冷泉,贯通全园水脉,有此一眼,绝处逢生,终不脱题。
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十分重在表现自然。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妸娜垂岸,桃花数枝盛开。中国园林美学提倡“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由境界,认为这种境界即最高的美,所以中国园林不会是一处用以展示炫耀的场所,而是主人情感的寄托;交流的对象也不是世俗的世界,而是自然的一个更为本质的世界。
苏州网师园殿春,其得名是由这一景区庭院内种植芍药花而来,因为芍药花开在春末,宋代诗人苏东坡有诗云:“多谢花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殿春”即殿内春天,将庭院内留住春天的一角天地,美其名曰“殿春”,是很富于诗情画意的。
致美园林如同诗词绝句,诗词小句,皆是以少胜多,写不尽之意,寥寥数句,弦外之音三日绕梁。园林美和诗词美都是中国美学的范畴,园外有园,景外有景。园外景妙在“借”,景外景妙在“时”,花、树、云、水、风、鸟、花,有形无形之景,交响成曲,最经典的场景便是唐代的《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诗情画情盎然而生。
建园子要因地制宜,写文章也要先发掘作者本身之特征,突出特长,发挥顺应自然,表现自然的笔风,达到字字珠玑理想效果。只是一字一画,皆为高手,找到方向,全凭功力,更需努力。

无戒365挑战营预热期第3天
感谢您的阅读。请点击喜欢,谢谢鼓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