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格物致知”的简单探讨

“格物致知”的简单探讨

作者: ciovxy | 来源:发表于2019-01-05 14:55 被阅读52次

  曾经在博客上看到一篇非常不错的文章,奈何再点开书签,却已是不存在,实在令人感叹。

  这句话是很重要,而又争论不休的。这话重要在什么地方?这是“大学”的第一步,物格而后知至,然后才能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

  这话为什么有争论?因为先秦时期并没有“格物致知”这么个说法,可以认为是托古之作,故而后世争论不休。当然,这只是我倾向的观点。

  但这四个字还是很值得研究的,我并非因为这是古人的话,就在这里胡扯八道,而是想从其中找一点现实的修身意义。

  “大学”非同于“小学”。小学学技能,大学学修己。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可是啊,生存技能还是得先学好。

  最为流行的就两家,一家是朱子,“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

  个人而言,是不太认可的。简单看,有知识和有道德就是两码事;再一想,做不到,“穷纠事物的道理”,这可能吗?

  还有一家是王阳明先生的。说来,他原先也是信朱子的,还有“守仁格竹”一事,最后发现没什么用。他提出了“格”是什么呢?是正,为善去恶是格物。

  当然,以前在博客上看到还有司马光提出的:格,犹扞也、御也。能扞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矣。是抵抗的意思,抵抗外部的诱惑。

  这二者能结合则更好,也像是一体两面。既是格去心中之恶,也是抵抗外部诱惑。

  事实上,朱子的话,其实在后来更为流传,而知识的提高也确实对修身有所帮助,但依然不够贴切。

  去恶,要外去恶习,内除邪念,方能逐步提高自己的修养。没这基础,如竹篮打水,炊砂作饭。

 

  “格物致知”还有其他解释,难以兼顾,还请见谅,不吝赐教。

  评论区提到的文章是一种从作者科学研究角度的新认识。按作者说法“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使人们重视实验精神,给予传统文化新意。实际上,这篇文章题目完全可以换为“要有实验精神”,不是探讨原意,而是创新,不太好冠以“真正意义”。但确实是值得借鉴,新时代的人还是应脱离传统的窠臼。

 

相关文章

  • “格物致知”的简单探讨

    曾经在博客上看到一篇非常不错的文章,奈何再点开书签,却已是不存在,实在令人感叹。 这句话是很重要,而又争论不休...

  • 格物致知需要“格物至致”

    近日在《中国文化常识全知道》中看了“格物致知”的简单介绍: “格物致知”是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原是作为诚意、正心、...

  • 简单探讨学习

    今天回家,和孩子简单探讨了学习。 孩子的学习目前特别不给力,给他说,他也知道,知道要好好学习,要上高中考大学,那我...

  • 如何为善除恶?

    转载:心想生老师 为善去恶就是如何具体的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核武器,方法其实很简单,关键是你要明心见性,在明心...

  • 大道至简,减法中的智慧

    格物致知,去伪存真 1. 人生就是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回到简单的过程。 回归的简单,是凝练拔萃,是去伪存真,发现...

  • 《吴伯凡认知方法论》0420(认知退化与格物致知1-4)

    结果的简单,起点的复杂 简单,是长期努力工作的结果,而不是起点。想要结果的简单,就必须做到起点的复杂。 格物致知的...

  • 心想生:格物致知不是处理情绪

    01 格物致知不是处理情绪 很多人认为“格物致知”是处理情绪的,“格物致知”只是个观察,“格物致知”只是在“觉”。...

  • 如何修身

    儒家修身方法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通过格物致知达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是基础,诚意正心是结果。格物致知就是修...

  • 格物致知iOS类与对象

    格物致知iOS类与对象 格物致知iOS类与对象

  • 什么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什么? 格物的格是分辨, 格物的物是事物, 致知的致是努力, 致知的知是明白。 什么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格物致知”的简单探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se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