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9389668(1).jpg
乍暖还寒时刻,漫步晨曦中的沭河桥,看绿柳轻拂河面,看红日倒映水中,看波光粼粼的水面幽幽南流,……“河输漓江半山秀,江逊沭河七分幽。”记不起是谁把沭河描述的如此传神,也许正是因了这,沭河才有了 “北方漓江”的美称呢!而此之状态婉若一裙带飘飘的娴静少女,而横跨河面的桥恰似缚在裙带上的束带。扶桥凝视,思绪悠悠随流水,飘流向远方……
有了沭水的小城,增添了满满的灵性,灵性之地传承着几千年的华夏文明,长河几度历史,人生又几度夕阳。
当初的小白,把仇恨的箭误射向红颜知己秋己的时候,悲痛欲绝的他,听到怀中的秋己叮嘱自己——勿忘在莒!仰天长啸里,不忘在莒时的什么呢?不止是避难于莒时的困窘;不止是寄人篱下的伤感;不止是相看泪眼时的分离……我想,更多不忘的是:相拥一起,漫步沭堤时的甜甜蜜蜜;患难与共,不离不弃的儿女情长;执手莞尔,指点江山的豪情万丈……
儿女情悠长,英雄气不短。那豪情里,是否有谈到对沭水的治理?又是否谈及过在沭河上架桥的构想呢?穿越时空问沭水,沭水无语,默默南流……
历史虽有演义,发展却无定局。试看今朝,在渐变的人间……
年少时,一到夏天,光屁股撒丫子一溜烟的跑到村东头的小河里,堵包截水,摸鱼捞虾,忙得不亦乐乎。那时从不知沭河是多大的河,有一次我们几个小家伙在“辩论”,安安说:沭河要比长江还长;英子说:沭河要比东海大;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样的河,就指着天上说:沭河有王母娘娘的银河宽吗?一众小脸上露出困惑……那时,虽争不出个所以然,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坚信的,那就是村里的小河是流向了沭河的,因为,我们几个老是听爷爷说起过沭河的事儿。
爷爷读过私塾,曾教给我们很多诗词,其中有一首是描述沭河美好景象的,好像是清朝郯城的一个进士写的:
1559389595(1).jpg
春草连塘,和风绕廊,几枝红杏,万树绿杨。燕双飞而试剪,莺百转以流黄。
美好归美好,但爷爷也经常讲起,在那个年代,沭河上面没有桥,一发大水,河东面的人家就进不了城,而且还会有水患。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随父亲进城,第一次看到了,在心目中描绘了千百次的沭河,现在的记忆里,已模糊了当初的影子,隐约里:有土堤、有一座窄桥、有驴车、手推车经过……记得清楚的一点是,父亲给我讲了“沭水拖蓝”的事儿:有一条叫袁公河的河水流入沭河,两股河水不一样,远远地望去,沭河水就像拖了一条蓝带子一样,所以叫“沭水拖蓝”。因了上游的治理,这一莒地八景之一的景象,已很少有人看过了。
“沭水拖蓝”不再,却看沭水拖蓝图……
我曾认为:是莒地几千年的文化底蕴,让这块土地小心翼翼于历史之重、高处之寒,延缓了她往前迈进的步伐,一如静静的沭水,步调缓缓。其实,水底变革的浪潮早已涌起:看今朝莒州大地,沭水流瀑,古国新景,换了人间……
因了求学,以及毕业后外出工作,很长的时间里都是在外地的浮华红尘中摸滚打爬,对于家乡的关注,大多限于报刊网络,直到去年又重新回到莒县工作,才忙里偷闲,去沭堤驻望:
烟雾氤氲的夏日清晨,看蓄水成湖的橡胶坝上,栩栩如生的红鲤,跳跃龙门的姿态会让人对幸福的追求燃出诸多希望的火花;水流过坝顶,又迅疾跌落而形成了一道瀑布,震耳欲聋的水声激荡人心,胸中豪气由然而生;有风而过,“栗海”起浪,层层叠叠,置身其中,令人流连忘返……
及至傍晚,岸边的蓝湾超市人员络绎不绝,小广场上,响起了优美的音乐声,人们跟着音乐翩翩起舞,歌舞声中透出和谐,飘出向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