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
运营与招商
产业集群未能如期形成,大批在建项目烂尾,资金断链且债台高筑,人烟稀少沦为“空城”,此类种种,被媒体称为"烂尾产业园"。
这几年在中国,这样的“烂尾”园并不在少数,尤以产业新区、主题公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定位的项目居多。在土地溢价、政府政绩、住宅转型、资本涌入等多重因素的催发之下,开发商和政府做起了掩耳盗铃之人,十几年里,无数的产业园区拔地而起,又有无数的产业园区悄无声息的倒下。
在经济的下行和产能过剩压力之下,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终于回过神来,并且走上了漫长的救赎之路。今天我们来探索产业地产如何通过并购重组和轻资产运营来实现这个行业的救赎。
从去年政府大力倡导集约节约用地,盘活闲置工业用地开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促进产业地产并购重组的契机。同时,由于中国实体经济处于下行期,很多产业地产正是价格低估阶段,不少产业园区都在寻求重组和转型,这些都为产业地产收购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这一时期,具有资金实力,且有产业园区成熟运营经验的大型企业以充足的现金流和国家政策扶持,开始展开并购。业内的不少金融管理公司和园区运营企业已经率先走上了这条路,但是产业地产并购重组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是,除了雄厚的资金实力和金融管理能力,专业的园区运营能才是核心所在。
对于并购的方式也非常灵活,可以出资购买资产、出资购买股票、以股票换资产或是以股票换股票。
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并购都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手段,当经济稳定发展时,那些拥有先进技术、优秀经营模式和充裕资金支持的企业就可能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整合者,而这些整合者将会从新的高度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中国的产业集中度不高,结构不合理也是制约产业地产发展得桎梏。所以现有产业结构必须调整和优化。一方面是产业地产体量过大,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不仅园区招商难,企业选址也难,优质的服务供不应求。中国的产业地产经过三十几年的探索,当下正是一些专业园区运营团队大展拳脚的时刻。相信经过这一轮的市场淘汰,未来会出现几家产业地产巨头企业。
“轻资产”是当下中国产业地产都在积极探索和试水的一种模式,业内的争论很多,但始终无法盖棺定论。就目前看来,综合考量中国产业发展水平,运营技术水平等因素,把握好轻重资产的配比是比较稳妥且可行的一种方式。
其实,目前一线城市一些老旧厂房改造就是轻资产模式的一种探索,因为北上广深这些旧厂房至今仍在市域范围内星罗棋布,央企有,市级国企有,区级企业有,乡镇甚至街道办的企业也都有。像不少老旧的保温瓶厂、药厂、印刷厂房等被改造成了文化创业产业园,搭乘这一波创新创业的浪潮,倒也是唤醒睡眠资产的机会。
我们现在说的最多的一种轻资产模式,即实力较强的一些产业园区开发商,经过多年的平台搭建,逐渐转变为单纯的产业园区运营商,说的直白一些,就是园区运营托管,开发和运营完全的分离。还有一种就是由专业的产业园运营人才组建的投资管理公司,这两种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好处在于,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觉得,当产业地产的运营管理模式变得专业且成熟,对于盘活中国的烂尾产业园区大有益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