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敏‖阅读《教育的本质——〈民主与教育〉导读》之八
【阅读内容】
《教育的本质——〈民主与教育〉导读》之八
【阅读摘录】
民主的理想民主共同体更有理由发展出对自觉而系统化的教育的兴趣,民主热衷于教育。在社会关系和社会控制中,赋予个体以私人的兴趣,并使个体养成既包容社会变化又不陷入失序状态的心灵习惯。
柏拉图的教育哲学只有当每个人通过对其他人有用的方式,做自己有天赋做好的事情时,这个社会才是稳固的。教育的职责正是发现这些天赋,并出于社会功用的目的而循序渐进地训练它们。柏拉图的出发点在于,社会的组织归根到底依赖于与生存目的有关的知识。他非常强调社会安排在教育上的重要性。这样的认知虽然突破了社会阶层对于教育的固化,却又陷入到依据初始能力和天赋重新为社会分层的陷阱,再次让个体从属于社会,个体的变化性不再让固化的社会变动。
【阅读感悟】
民主与教育的紧密关联揭示了民主社会的深层需求。民主共同体对教育的热衷,源于对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追求。它赋予个体私人兴趣,鼓励个性绽放,同时培育个体适应社会变化又维持秩序的心灵习惯。在民主课堂中,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参与讨论决策,既发展自身独特才能,又学会尊重他人、遵守规则,这正是民主教育的生动体现,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兼具独立思考与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柏拉图的教育哲学有着深刻的内涵与局限。他认为社会稳固基于个体天赋与社会功用的匹配,教育应挖掘并训练天赋。这一理念虽打破阶层对教育的禁锢,却陷入新的分层困境,使个体再次沦为社会的附庸。这让我意识到,教育在追求社会效率时,不能忽视个体的多元发展与自主选择,否则易陷入机械的人才塑造模式,阻碍社会创新活力。
18世纪的“个人主义”理想虽强调个体解放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却因脱离机构支撑走向极端。卢梭的理论虽洋溢着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但缺乏制度保障的个体自由,犹如无根之萍。这警示我们,在追求个体自由发展时,需构建合理的社会机构,为个体成长提供坚实土壤。
19世纪国家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发展,反映出教育目的与社会现实的复杂纠葛。国家扶持教育与民族主义结合,使教育侧重于培养爱国公民,虽强化了国家凝聚力,但也导致个人与社会隶属关系的再次失衡,窄化了社会观念。这提醒我们,教育应在国家需求与个人全面发展、民族视野与全球视野间寻求平衡,避免因短视的教育目标造成社会分裂与个体发展的局限。
这些思想的碰撞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与社会理想是相互塑造的。理想的教育应既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又充分尊重个体的独特性与自由发展;而健康的社会应构建合理的教育体系,促进个体与社会、不同群体间的和谐共生,向着更包容、多元、进步的方向前行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