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早晨从中午开始》.
谨以此文,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文学史上过早陨落的巨匠----路遥。
我刻意去整理桌面,刻意的模仿路遥传记提到的一个动作---无论房间多乱,书桌上必须保持整洁和一踏洁白的稿纸,这样的文字稿将被注入某种意义上的庄严,如小王子坚信自己所投入栽培的玫瑰是如此的与众不同。
三天,三千字,斟酌,修改,挑剔,不满足,直至成稿。
路遥先生的文学教父一位是撰写震颤路遥心灵的《创业史》的作家柳青先生,一位是将路遥早期创作差点永远将被消失的优秀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得以留住并且推广的秦兆阳先生。
在某种意义上,路遥先生成为了我精神引导的教父般的存在。
复盘数遍完整的《平凡的世界》与《人生》,尝试通过数本的路遥传记来进一步深入路遥先生的精神境界,然而事实是终究难以体悟路遥先生内在的精神力量。
路遥先生的如尘埃般的离开,也如能量守恒般的这个世界将永远失去某种文学光芒。
一种纵使刻意试图表达的路遥式精神,也随之永久的消逝,仿若不曾存在。这种“文魂”般存在的路遥式精神,不在《平凡的世界》,《人生》,《早晨从中午开始》,《最高兴的一天》,《路遥传》,《路遥新传》,《平凡世界里的路遥》,《我所认识的路遥》,《路遥纪事》,《路遥年谱》等路遥文字的载体或者研究路遥文字的载体中,它更可能存在于路遥心中的某个深处,或许是留存于对于路遥先生文学精神世界中的神秘的毛乌素沙漠,这种“文魂”不是路遥先生不愿分享,只不过是这大道至简的精微奥义不可能完整的通过文字的论述得以展现,受制于文学表达的这种维纳斯般的缺陷,迫使想真正了解路遥的人,只有真正深入研究,感受,体验,领悟,直至虔诚如朝圣的宗教徒修行般地执行路遥式生活-----童年饥寒,失误,挫折,自虐,这种近乎不可复制的物质与精神层次的体验,杂糅式的复杂穿插,痛苦、力量、荣誉、自卑、喜悦、焦虑、意志、软弱、绝望、希望,在时间长河里,宛如杂乱无章但却需要精细比例的化学成分的反应的过程。
路遥式精神的生活的前进必然伴随无尽痛苦,宛若五花大绑上刑场,退后,必然是绝对的舒适,但也是人生里致命的毒药。 也正是这种路遥式的精神,让路遥先生体悟到“人,是有惰性的动物,一旦过多沉湎于温柔之乡,就会削弱重新投入风暴的勇气和力量,要从眼前的人生所造成的暖融融的气氛中,再一次踏进冰天雪地去进行一次看不见的前途的远征。”正是这种勇敢走出舒适圈的路遥式精神促使了当外界所有认为《人生》是路遥无法逾越的文学高度的信仰支撑。
也正是因为缺乏“路遥式”精神,小小年纪就出口成诗的仲永沉迷哗众取宠的俗乐,终伤仲永;余秋雨《文化苦旅》过后,鲜花,掌声,再难精品;《雷雨》话剧之后,拜访,开不完的会,再难巅峰。
“路遥式”精神促使创作《透明红萝卜》成名之后的莫言的不满足,成功将《红高粱》搬上银幕,不刻意享受《生死疲劳》,《丰美肥臀》等著作带来的温柔乡之时,终成就《蛙》一举拿下诺贝尔奖。
路遥随笔--- 《早晨从中午开始》,让我看见了完成一本著作的本身不可忽略的艰辛,如精美到令人惊叹的建筑还原设计师无数深夜的改图过程,如八大奇迹的长城还原近乎丧失人性的使用百姓的建筑过程,如食饭还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民伯伯背朝天的大地耕耘。
这种近乎残忍,但不可避免的过程,不应该被忽略,透过现象必然能在创造的过程看到耀眼的光芒或者无尽的黑暗。
是的,这本随笔还原了《人生》的创作历程,历时近两年的构思,经历无数焦虑不安的深夜,彻底在甘泉县招待所完成“3718工作模式”完成《人生》的初稿。
3指3周,7指每周7天,18指每天工作18个小时,分不清白天黑夜,浑身如同燃起大火的激情写作,所处的环境是让路遥好友拜访心疼的环境----烟雾弥漫,散乱的硬馒头,咬过的麻花,簸箕里无数的烟头。 路遥先生的创作模式已经到了一种忘我的巅峰,经常性的巅峰18-20小时创作,无数次深夜2-3点静思徘徊寻求灵感,极简粗旷的就餐方式,深夜睡前通过托尔斯泰的通信录的文字伴随精神上的交流直至书本脱落。
每天早上起来都已经是中午了,路遥先生的工作模式是走到院子去享受半个小时的阳光都不能做到,因为那是一种创作过程极端的奢侈!
这位粗旷的陕北大汉刻意追求极致的人物描写,“有一天晚上,写到德顺爷带着加林和巧珍去县城拉粪,为了逼真地表现这个情节,我当晚一个人来到城郊的公路,走了很长时间,完了回到桌面上,很快就把刚才的印象写到了作品之中,这比想象的来的印象更新鲜,当然也更可靠。”
创作过程的路遥,多次深夜在两三点走廊上徘徊引起招待所长的怀疑,我曾试图在凌晨2到3点钟徘徊在寂静的小道,希冀能感受这位为追求文字表述的极致到要抓狂,但是又必须保持内心平静及头脑冷静的路遥式创作精神。
只有刻意的在深沉宁静的深夜踱步,刻意沉思某种焦虑,刻意抛开情绪纷扰的头脑,静观时间的流逝,让抛开的思绪与寂静的黑夜彻底融合,让大脑的一切流淌,期待在那种时刻----真我,呼之欲出,从而收获,一种道不清也说不明的极致体验,再而用文字描绘普通人的简单生活却能演绎心灵的震颤。
是的,这本并不厚的随笔还还原《平凡的世界》,路遥先生的一心一意,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直至彻底完成《平凡的世界》的写作过程,1988.5.25,这个永远被路遥先生记住的日子——《平凡的世界》的诞生日。
“放弃常人的生活,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不能陪孩子去公园,听一段音乐的时间都被剥夺了,更不谈不上去剧院或电影院,机关里院子空无一人,在这昏暗的房间里写作,垂危病人般半躺,斜着身子勉强用笔在写,几乎不是用体力工作,而纯粹是一种精神的苟延残喘。”
这种巅峰“入魔”的写作状态,精神上承受某种客观的孤独存在,身体上从彪悍的陕北汉子到病怏怏的病人!
在创作《平凡的世界》的时候,他几乎脱离了家庭,脱离了社会,在创作过程中一次检查(很可能已肝硬化),医生极力劝阻停止写作,但他怕重蹈柳青《创业史》未能完成而离世的遗憾,依然坚持创作,这不是一种自负,一种挑战生命的极限,而是生命与灵魂文字的创作之间必须作出的选择! 每天与时间进行亡命之徒式的赛跑,每天就是吃-写-上厕所-睡!
伏案而坐,写!
困了!伏案而眠!醒了!提笔而作!
在创作的前期准备中,路遥先生准备阅读100部长篇小说,最后阅读十之八九,翻看近十年的各类报纸,杂志,海量的存积,海量的笔记,他是要去尽可能通过文字去表现复杂的文革十年生活底层中国农民生活的现状与精神状况,去感慨他爱得深沉的黄土高原! “像牛一样的工作,像土地一样的奉献。”,路遥先生,用行动演绎了自己厚重的经典语录。
很多作家可能会通过一部作品成名之后,安享往后的一生。
这位本可以靠着《人生》,靠着偶尔的写作体面度过一生的作家,却选择了一种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但也正是这种不解,促使跨越工作强度与工资的获取,跨越鲜花与掌声的体面待遇,因为,总有些在青年时已尽早的收获某种觉悟----人,生来不仅仅是为了一种舒适的活法而活!
而这种觉悟就是路遥式精神的展现,主动寻找痛苦,而明白这一点的路遥先生,的确完成了非同凡响。
路遥炽热的创作精神,宗教徒般的信仰意志终有传世之作诞生。
路遥式的精神影响了我,改变了我,我是路遥精神的分享者,仅此而已。虔诚的僧徒们着衣庄严的持诵大乘经典的虔诚,但不应忘记的衣衫褴褛同样虔诚坚定的圣徒的朝圣过程。
阅读装裱精美款,激励万千青年的《平凡的世界》,也请不要忘记这本《早晨从中午开始》,揭示路遥先生在写作时的“衣衫褴褛”,而这种衣衫褴褛,显然对我们有着更重要的生活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