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读完的时候想要写一下感想,但一头雾水,到豆瓣上翻看了一圈,被《围城》的读者基数吓到了,读了一些对故事本身、对钱钟书、甚至对当时的几位大文豪相爱相杀的关系展开的分析,我内心有点翻腾,甚至觉得想要写《围城》的书评是件不自量力的事情。
之后的一年除了老舍的一些散文,我没有再接触过那个时代的书,这也是后知后觉,现在想想自己有点过分的矫情软弱了,再后来读到一本《岛上书店》
二十岁有共鸣的东西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不一定能产生共鸣,反之亦然。书本如此,生活亦如此
这句话敲打了一下我的脑门,想到之前读完《围城》后马上又看到那么多形形色色的“高端”解读,其实都是读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围城》故事产生的属于他们自己共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想到纠缠了自己一年多“我竟然没有读出这层含义!”的自卑感,甚至忘了去记录那些属于自己的直观感受,不禁觉得好笑。
但隔了这么久,自己再翻开《围城》,那些当初让自己思绪翻腾的桥段、体验很快就又跃然纸上,这就是好书的魔力之一吧。













网友评论